哪听到邑伊县的这个小故事,觉得比较有趣,然后就再加工说出来了。好在他们只说邑伊县,名字也全都用货郎跟邻居代称,并未说名字。不是知道内情的,肯定不懂说的是哪家。就算消息传到邑伊县,大家也不知道讲的是谁。
纪彬无奈摇头,他只是想帮朋友送个好礼物而已,谁能想到会发展成这样?
还好春安城离邑伊县这么远,一时半会这个消息也不会传过来。纪彬让老温把这件事保密,千万不能乱说。
不过想想还是好笑,他竟然也成为民间传说中更多一环,可能后人在考证这个故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朋友是谁的,但会感慨这个朋友的慷慨大方吧?
送走老温他们,纪彬也开始算手里的银钱了。
毕竟做这些生意也好几个月,是该算算自己赚了多少。
晚上,引娘看着纪大哥拨算盘,还不时用奇怪的符号算公式,开口道∶纪大哥,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纪彬看看加减法,笑道∶用乘法口诀算账,回头我教你。
引娘点头,默默把蜡烛的光调亮点。
现在的账目主要是三方面,杂货店,而杂货店还分自家的,跟盘临县的。第二个是酿酒坊的。第三个则是刺绣坊的。
其中杂货店每月差不多收入十两银子,这个比较稳定。从一月份开业到现在,到手差不多七十五两。
酿酒坊不用说,纪彬算了算,现在一共卖出去四千斤黄米酒,九千斤黄桂稠酒,去掉成本,去掉给里长家的分红。
四千斤黄米酒,他收入是在一百八十两。九千斤黄桂稠酒,收入是二百二十五两。合计四百零五两银子。
看着是不少,但作坊可是建的,那么大的作坊加后面客舍,作坊地面铺了地砖,这可比他家建房子贵多了。
去掉作坊的钱,到手三百七十两。好吧,赚到的钱还是很多。
不算都不知道他赚了这么多钱啊。
然后刺绣坊,刺绣坊的账既好算也难算。毕竟涉及的人太多,好在引娘记得都很清楚。
首先是各种丝棉线,布料,还有各种损耗,大约是七两。但在绣品当中,最贵的不是这些材料,而是人工。
以前有三十七个绣娘,其中收入最低的,则是不分档的十八个绣娘们,她们做的活都简单,出来的数量也多。
一个月能做约莫二百多块便宜刺绣,她们工钱约莫是四千五百文。这些刺绣不送到春安城,都是些鞋面,腰带,头巾等。
剩下的就不同了,往上数第一档绣娘,一块刺绣一百文,七个绣娘一个月能做二十八块,七个人的工钱就是两千八百文。
越往上越多,到第五档绣娘,一块刺绣六百文,一个绣娘这个月做三块刺绣,那就是一千八文。如果在这没看出差别的话,直接说出李裁缝的工钱。
她一个月做两块刺绣,一块四千文,这个月能赚八千文,再加上之前给她补贴的两千文教学钱,那这个月就是一万文钱,也就是五两银子。
一个高级绣娘的工钱,几乎跟所有材料钱持平。这大概就是有技术的好处。
引娘见纪彬算出来,震惊道∶我知道李嫂子赚得钱不少,可没想到这样多。
纪彬笑∶毕竟是手艺活,当然值钱。我听柳掌柜说,苏杭那边,一块上好刺绣,绣娘的工钱能达上百两,更不要说卖出的价格。
上百两?
酒坊要酿多少酒才能有上百两啊。
纪彬总算把绣娘们工钱算出来,差不多是十四两整。加上材料费,还有各项杂费,一个月支出是二十二两银子。那这些绣品,纪彬能赚多少呢。卖出价格为一百二十两左右。
也就是说忙了这么久,一个月赚了不到一百两,记得最开始拿新鲜花样的时候,三十块都卖了八十两。
如今花样用过几次,价格就会降下来,也正常。
就算这样,加上卖给绣望坊的一百两,之前如意楼陆陆续续给的二百两,还有这个月收到的一百
也有四百二十两,,去掉建作坊的钱,做刺绣生意以来,赚了三百八十两银子。
刺绣生意没有酿酒生意那么热闹,但赚得还比酿酒坊多十两银子。这就能看出来刺绣的潜力有多大了。
如果刺绣坊有四五个李裁缝这样的绣娘,那刺绣坊收益超过酿酒坊一定很简单。
到现在,自家私账也算出来了。在八月之前,杂货店收入七十五两银子。
酿酒坊收入三百七,刺绣坊加上以前在绣望坊的收入,还有第二次卖刺绣的收入,一共是三百八。
引娘看着最后的数字,震惊道∶纪大哥,你做了八个月的买卖,竟然赚了八百二十五两?
不算不知道。
算了之后,纪彬自己都惊讶了。
更不要说引娘了,在她以前的认知里,谁家能有一百两银子,那都是很有钱很有钱的人了。如今她家竟然能赚这么多?
纪彬叹口气,哄引娘道∶别高兴太早,赚得多,咱们花的也多啊。
对哦。好像花的确实很多。
买了座山,建了作坊,修了路,买了马。
作坊先不算,已经把钱扣了,但买山,修路,买马都花了二百零五两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