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太子却记挂着他要见焦家的事,若是往日让焦家人过去就好,如今也算顺便来了一趟。太子殿下说,他一句话让焦家人跟那个小货郎来到汴京,悬而不见,只会让人烦恼。对他来说是小事,对下面人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所以赶在年前见一见,算是了却各自的约定。
内侍每每见到太子如此行事,心里就愈发恨那禹王,恨他手段狠辣,甚至对圣人有些怨言。若是先皇后还在,太子殿下倒也不用受这么多委屈。
内侍护卫们送着太子离开,只留下暖阁的纪彬,焦家主,焦老二,焦十五四人。
等一阵冷风吹过,焦家人等人才回神,他们回神后发现纪彬已经在看太子读过的种棉书了。里面倒是没有太子的自己,倒是用红笔圈了几个地方,显然都是纪彬觉得需要优化,但找不到头绪的。
但是方才太子已经给了解决办法。
焦家主见此,忍不住道∶若是能侍奉这样的主子,倒是不杆我们的手艺。
在此之前,他们是为自家手艺骄傲的,可在各个世家那屡屡受挫,焦家主更是遇到最恶的杭州景家。
虽说他一直拦着焦家人,让他们不要太生气。
可作为潜心钻研种棉技术的家主,心里怎么会没有傲气。他虽是最惨的,可其他焦家人在汴京待遇也差不多。
既觉得他们的技术好用,又看不起农人,这种情况不止在一个世家里发生。
这其中当然也有态度不错的,可都比不上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是真正看重他们,看重种棉这件事。
纪彬总觉得,若是方才太子殿下让他们成为自己羽翼,让他们做各个世家探子,焦家主只怕都会立刻同意。
可太子并未这样说,只是让他们好好写书,其他的再无吩咐。
方才他看了太子留下来的赏赐,也都是珍贵却常见的,就算是穿出去用出去,估计也不会被人发现这是天家赏赐。
若是一方面考虑的周到可能故意作态。
方方面面都如此,就连纪彬也忍不住觉得,他内心更想让这样的人当皇帝。总比那个故意抬高棉价,不顾民生的禹王好吧?
纪彬知道太子对棉花上心的原因,必然是知道棉花对百姓来说有多重要。
从那两户汴京种棉的人家努力平衡棉价来讲,这太子必然知道普及棉花对普通人来说多重要。不夸张地说,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时候,棉花是救命的东西,是跟炭火一样重要,是跟米面同样御寒的物件。
只是如今棉花刚刚兴起,开始的几年乱象丛生也正常。
前几年的高价阻止不了,以后的高价却是朝廷可以把控,只看上面的人愿不愿意了。反正那禹王肯定是不愿意的,他算是已经看出来。
可这些不是他能插手的,他能做的,就是回家之后立刻屯粮盖房子,努力收揽手中财富。若是汴京真的闹到不可开交,他也有保护家人的能力。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行。
太子都暗示他们要去自家写书了,岂不是觉得汴京会有大乱子?就算没乱子,中粮这种事,也没错吧?
等打开赏赐,焦家十六人的都有不说,纪彬那份也是单独放的,只是一看里面的东西,还有年轻妇人的布料钗环用具。
???
这是知道他家引娘?
只能说不愧是太子了。
在场的焦家人们隐下此事,纪彬自然也是不会乱说什么。就让这个年平平安安的过去吧。
等过了年之后,纪彬也就要启程回家了。
毕竟太子都见到,事情也都交代过,写书的事就剩细节的完善。-切都可以慢慢来。
不得不说,太子来这一趟,至少纪彬可以安心在年后赶紧回家了。对他来说就是值得的啊。
再说,他觉得太子不见得会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禹王那样的人,也是坐不稳皇位的。太子领过兵打过仗,从圣人登基那天他就是太子。如今不过是一时困顿。
真要是到了最后的时间,也不会抽出时间找他们了。
如果被这样轻易扳倒,能坐稳太子之位十六年?
纪彬回到房间里,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别说了,回家回家。
现在他心里最要紧的时候,就是等开春雪化了之后回家。
这一趟出来也算是惊心动魄,回去后引娘肯定想听的,纪彬回到房间,又开始写那封没写完的信。
信里当然不会讲这些事,只挑能说的说一下。
汴京的雪纷纷扬扬,落在各家门户上。
腊月二十九,倒是各家热热闹闹,已经准备好过年了。
第二天一早,汴京城里各处彩楼更多了,各种漂亮装饰,还有无数舞龙舞狮的新奇玩意。听说汴京最有名的无相寺还有六头大象在游街,引得孩童们沿街追赶,等到了大象停下的地方,发现竟然是和尚在讲经。
这和尚见是小孩子过来,分发些祈福的果子,大人过来,便请人坐下讲经说法,不愿意听的也没关系,还有佛寺供的素酒尝一尝,倒是热热闹闹。
纪彬走在其中,觉得过年还挺快乐的。
想必等新桃换旧符,那又是崭新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