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城,平康坊,李林甫宅。
李林甫不是清官,他的宅院大得离谱,几乎可以算是行宫了,开元年间李隆基特旨,允许李林甫的府邸屋顶可加高两尺。
加高两尺是无比隆厚的圣眷,大唐的房屋能修多高都是有规矩的,平民的房屋不能比官员高,官员的房屋不能比帝王高,敢私自超越规格便是逾制,轻则流徙重则杀头。
能被当今天子特旨允许加高两尺屋顶,可见李隆基对当朝宰相何等的器重。
平心而论,世上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坏到极致的人终归也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
李林甫虽然是奸臣,在国家的战略大方针上犯了许多方向性错误,党同伐异构陷杀害了不少忠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治国的琐碎事务上还是很严谨很务实的,这也是李隆基器重他的原因之一。
李林甫坐在宅邸东南角的花厅里,背靠在一张胡床上,悠然地阖目养神。
多年执宰大唐,李林甫如今垂垂老矣,早在天宝六年便提出在家养病,而在家养病却也不愿放手权力,他向李隆基提出的是在家养病的同时署理朝政,推荐陈希烈为左相在政事堂办公,一左一右两位宰相便从天宝六年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执掌大唐的朝堂。
有趣的是,陈希烈在政事堂办公,却很少有朝臣去政事堂请益,政事堂门口往往门可罗雀乏人问津,而在家养病的李林甫宅邸门前却车水马龙,朝臣们的朝政事务皆向李林甫禀报并请裁断。
大唐右相之权威,可见一斑。
炎热的夏天,花厅的四角堆了一些冰块,身后还有两名年幼的丫鬟挥扇,冰块散发的冷气借着风力吹拂到李林甫身上,总算感觉到一丝凉爽。
李林甫的右侧站着一位中年文士,看打扮应是府里的幕宾。
幕宾很守规矩地垂手而立,目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李林甫,每当李林甫咂摸嘴,他便立马奉上清水,每当李林甫喉结蠕动,他便立马捧来痰盂。
李林甫愈发龙钟老迈,这位老人已快走到人生的尽头,像一盏残灯,奋力地燃烧仅剩的那一丝灯油,每一线光亮都是黑暗前的倒数。
“相爷,东宫来报,昨夜太子妃又诞下一位王子,陛下取名为‘佋’,怕是过不了多久会封王。”
李林甫眼皮没睁开,只是微微抬了抬,语气有些虚弱地道:“‘佋’者,绍也,庙宗佋穆,父为佋,南面,子为穆,北面。陛下取此名字,或是提醒东宫牢记君臣父子之伦,勿使僭越。呵,陛下看似纵情嬉乐,对东宫仍不放心啊,只要陛下春秋鼎盛,东宫还得战战兢兢过下去。”
幕宾唯唯称是。
李林甫与当今太子李亨可谓是水火不容,除了政治上的派系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早在开元二十六年,李林甫便数次劝说拥立寿王李瑁为太子,然而李隆基乾纲独断,立了年长的李亨为太子,大抵是担心自己抢了儿子的老婆,做了亏心事,害怕将来被李瑁报复,两人既是父子又是情敌,这关系也是乱得可以了。
李林甫在拥立太子这件事上站错了队,作为当朝宰相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错下去,于是从开元二十六年开始,李林甫便以推翻太子李亨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制造冤案,剪其羽翼,造谣污蔑等等各种手段,为的就是在活着的时候推翻太子,促李隆基另立储君,否则他李林甫满门都会倒霉。
说了一番话后,李林甫有些累了,阖目喘息了一会儿。
幕宾仍站在身边未走,李林甫眼皮未抬,淡淡地道:“还有事么?”
“相爷,卢铉家的孩子又惹事了……”
李林甫皱眉,什么都没说,躺在胡床上仿佛睡着了一般。
幕宾的职责之一便是要向李林甫禀报长安城每天的风吹草动,见李林甫不吱声,他还是继续道:“卢铉的长子卢承平在左卫亲府被一个新上任的录事参军打了,脸上挨了三拳,卢承平晕了过去,很久才醒,后来卢承平寻了左卫长史告状,长史看了卢承平的伤势后马上拿人,将那打人的录事参军下了狱,以卢承平的性子自然不会放过他,但派去狱中杀录事参军的人却被左卫亲府左郎将李光弼的亲卫拦下了,亲卫一直守在牢门外,不准任何人靠近。”
这个平平无奇的消息原本勾不起李林甫任何兴趣,但消息的后半部分倒是令李林甫眉梢抬了抬。
“那名录事参军是李光弼的族中子弟?还是门下幕宾?”
“晚生着人查了一下,都不是,他是从蜀州来的,相爷,此人来头似乎不小……”
李林甫仍阖着眼,道:“说说。”
“此人名叫顾青,今年十八岁,出身蜀州青城县石桥村,本是一农户子弟,后来不知找了什么窍门,建了一座瓷窑,烧出来的瓷器质地比大唐所有的瓷器都要好上几分,故而被甄官署定为贡瓷,去年贵妃娘娘回蜀州省亲,这顾青写了一首夸赞贵妃娘娘的诗,烧印在贡瓷上,以此博得贵妃娘娘的欢心,又因顾青是贵妃娘娘同乡之故,贵妃娘娘似乎特别欣赏他……”
李林甫淡淡笑了笑:“倒是有些小聪明。”
这句不知是贬是褒的评语令幕宾咂摸了许久,然后轻声道:“相爷,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