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会笑,会跑会掉。就是不肯动弹。好禀告阿舅一声,他们俩,如今有了大名儿啦。”
姜戎嘲笑道:“你阿爹这是想起来了?”
“李彦李老先生与霍亥霍老先生都在的,李先生为六郎择一璋字,霍先生为八郎择一茂字。”
姜戎感慨道:“你阿爹真是好命。这两个名字,意思都不错。难得两位老先生肯过来,不晓得将有多少士人慕名追随啰。”
颜神佑笑道:“那敢情好,人多,热闹。”
姜戎转头往身后扬一扬下巴:“我今番带来的人多,你给安置了罢,一切,都依昂州之例,万不可因为我而破例。”
颜神佑道:“我给阿舅留的,都是顶好的。至于阿舅这里的部曲,我还有事要与阿舅商议呢。不急,等阿舅安顿下来再说。”
姜戎道:“也好。”便与六郎说话,问六郎读书习武之事。
颜神佑又谢过南宫醒一路辛苦,南宫醒也乖乖地答道:“下官份内之事。”
颜神佑对他点点头:“先生且家去歇息,我这里,还有事,明日请先生过府一叙。”南宫醒是个机灵人,一拱手:“但凭吩咐。”翻身上马,回家去了。
姐弟俩又拜见舅母,彼此再哭一场。颜神佑知道姜宗只身带了儿子来,见面便也不问姐夫,只摸一摸小朋友的小嫩脸,对姜宗道:“他跟八郎生得倒是有些个像呢。这是一路上累着了么?有些个没精神。”
这一路的时候,足够姜宗弄明白一些安排了,强打起精神道:“他没出过这么远的门儿。歇歇就好了。”
颜神佑道:“那便好。”往姜宗脸上一看,又往她身后的侍女那里看了好几眼,觉得她们的面色都不甚好,嘴唇都干裂了,忙让大家进京。一路上,颜神佑便与六郎骑在马上,相伴舅舅们。
范氏将姜宗拉到车里,母女共乘一车,有些不大自在地道:“你看神佑,这样子,是不是有些不妥?”
姜宗因儿子这一路身体不大好,自己也有些蔫蔫的,听范氏这般问,奇道:“如何不妥来?”
范氏微皱着眉道:“一个小娘子,纵然说了亲,也不好这么……率性。”
姜宗道:“先前阿云不是说过的?昂州风气便是这样的。”
范氏一叹:“唉,乱世。可再乱,也不能弃了礼法规矩呀。”
姜宗默默不语,她弃的何止是礼法规矩?连夫家都扔了,也不知道丈夫现在怎么样了。这样的乱世,能保命就不错了,儿子也带了来,已经不能奢求更多了。
母女两人有心事,都不及看街景。
————————————————————————————————
车行至建安坊姜府门前停下,门口早有人张望,一见他们来,便跑进去禀告。姜戎一抬手,车队即住,于是下马的下马。在车里的,却待步障张起,这才在侍婢的搀扶下下车。
一路上,自有姜伍来介绍。直到蒋氏正房。姜氏果然带着八郎在那里了,八郎圆胖可爱,缓了蒋氏之焦急。
见到姜戎与姜伍,蒋氏一颗心才算落了地,一直忍着的眼泪才算落了下来。姜也哭了。
八郎不明所以,嘟一嘟嘴,咬了一下手指头,想起来这是姜氏所禁止的,又放了下来。摇摇摆摆扑到颜神佑的裙子上:“阿姐。”
颜神佑俯身将他抱起,让他叫六郎。八郎也乖乖叫一声:“阿兄。”
颜神佑看这一对兄弟,小的还不懂事儿,大的又太懂事儿,都没进入这个气氛,倒是姜宗的儿子跟着哭了起来。无奈之下,抱着八郎退了几步。
等大家哭过了,姜戎、姜伍一边一个搀着蒋氏,扶她上座,再合家给她磕头。蒋氏一个劲儿地说:“好!好!”
将室里一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独缺了长女,又担心起尚在京中的大姜氏来了。只是眼前是喜庆的场景,不适合问这个问题。便忍住了,留待晚间再问也来得及。
姜氏道:“接风酒已经备下了,阿兄阿嫂,还是洗漱入席罢。”
一路辛苦,确实该洗个澡,吃顿好的了。
姜伍道:“我来引阿兄去。”
姜氏亦起身:“阿嫂跟我来。神佑、六郎,陪你外婆说说话儿,带好八郎。”
颜神佑答应了一声,带八郎到蒋氏跟着,六郎也凑了过去。不外说些:“人到了就好啦,总比提心吊胆的好。”
蒋氏道:“我也是这般说的。可惜了,你阿爹又出门儿去了,等他回来,才是更热闹。”
闲说些家常。便是晚宴,也不提什么政事。
虽是久别重逢,众人也不痛饮,浅酌即止。见月上中天才散。姜戎不放心妹子,跟着到了门外,等姜氏上了车,才说:“都饮了一些酒,神佑也不要骑马,六郎也听话坐车。三娘(姜氏)你看好了孩子,别让他们逞强。”
眼看着母子四人都上了车,才退后一步,一摆手:“回吧。”
姜氏嗔道:“当我还小呢。”在京里时,凡回娘家,她哥哥们都要这般送,样样都要亲自查看。那时候她过得憋屈,要不是有娘家支持着怕是得崩溃。如今一家都到了昂州,姜氏很有几分怀念回忆之情。
带着这份情感,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