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平平,裴君一个从二品,也不必对他谄媚,做到不失礼便足够了。
太子和燕王秦珣单独站在一处,见此,不免感慨:“论起养气功夫,舅舅竟还比不得一个年轻的裴君。”
秦珣看了裴君一眼,道:“她回京后成长不少。”
太子微微一笑,想起一事,笑容又落下,转而问道:“听说上次早朝,裴将军乃是因风湿病痛而未能来,阿珣你也在北境多年,若有些沉疴,定要教太医为你好好调养。”
秦珣点头,同样关心道:“阿兄也是,天又凉了,教人好生照料,别染上风寒。”
太子不以为意,“年年皆如此,已是习以为常,无碍的。”
秦珣不赞同道:“阿兄的身体万不可轻忽大意。”
他还要再说,早朝的时辰已到,众大臣纷纷入列。
今日头一件朝议之事,便是全军大比武。
有些朝臣已经听到了风声,有些没有,但这不妨碍他们发表意见。
而勋贵之中,武将较多,信国公鲁源一开口,鲁肇也表示赞同之后,大多数武将皆赞同此事。
文臣的态度则与俞尚书和大理寺卿杨献类似,皆是不愿见武盛文弱。
不过他们不愿意,不会直白地说担心文官势低,而是能够引经据典地说明各种劣处。
待到明帝说要在千秋之时对各国使者扬大邺军威,文官们又改口,一次讲武无妨,但没必要频繁举办。
其中,以崔家主反对的最为激烈。
明明裴君只是抓了一群拐子,崔家却像是她冒犯到他们一样,无论裴君进言什么,崔家一定是最先反对的,气量实在小,全没有世家的气度。
裴君冷眼看着,心下觉得十分可笑。
她不否认她的一言一行也皆是想要达成她的目的,可也没像某些人那般直白,实在没水准。
但这一次,裴君并非孤身一人。
俞尚书是文官,也是寒门官员的中流砥柱,率先表示支持,随后,大理寺卿杨献等寒门官员纷纷响应。
原先一直老神在在的太子、大皇子、燕王秦珣等人纷纷侧目,虽在裴君屡次进出颜相府时,众人便有所预料,但真正见到时,方才确准,裴君的选择。
而上首的明帝,泰然一笑,肯定道:“既然朝中支持者众,此事便落定,从明年开始,每三年一次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