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人反驳再三,而燕王始终不紧不慢,大有这次不行下次继续上奏之意的淡定。
反对的官员一见,便想要拉拢其他人站队,早些中断燕王的所作所为。
有问及谢尚书希望他表态的,也有问及俞尚书、杨尚书等人的。
谢尚书是广陵谢氏出身,按理应为世家张目,站在反对派一方,然他本人老谋深算,又自信对谢家的掌控,不愿得罪燕王,便只说遵从陛下的决议。
杨尚书任刑部尚书之前做了多年的大理寺卿,为人有些刚正,他也知晓,便并不应和。
俞尚书圆滑许多,口中说燕王言之有理,又说另一方亦有道理,一脸的为难,看似说了一大堆,实际话里完全没有一丝确切的偏重。
反对派不甘心,朝臣中间瞧了一圈儿,最后落在跟燕王并肩作战七年,归京后却并不亲密的裴君身上。
他们心存期望,裴君一直未曾对燕王所奏之事表态,兴许是两人不和了,会站在他们这方呢?
“裴将军对此,可有看法?”
反对派中一官员话声一落,满朝文武皆看向裴君,连明帝、燕王亦然。
裴君目不斜视,跨出一步,没有和稀泥,反而冷然地说出选择:“禀陛下,臣赞同减轻民税。”
而她的直接,教殿中霎时一静,朝臣们皆是顿住,各自思量。
燕王眼中有情绪一闪而过,而后归于平静。
明帝这两年越发深沉,轻易教人看不出神色变化,此时也是一样,他仿若没看见殿中的风起云涌一般,淡淡地说:“众卿只管畅言便是,今日朕纳谏从众。”
明帝此言一出,燕王一系和反对派之间的氛围顿时更加紧绷。
裴君还站在中间,在明帝话音落下之后,又重复了一遍她支持减税的话
她本心当然是赞同减税的,但先前之所以一直没有表态,除了避嫌,还因为一点顾虑。
她自认还算了解燕王的为人,因而有些猜测,燕王的目的可能不止是减税,后面还有其他打算,只是不知具体为何……
但燕王一向强势,在军中时便能看出来,现在他对那个位子很是有一争之力,更是强势。
人都是会变的,即便现下是为民谋利,可太过顺遂难免一意孤行,若有朝一日登上大位,其实算不得好事。
裴君若是个微末小官,这不需要她操心,但裴君不是。
不止不是,她如今举足轻重。
裴君明确表态之后,俞尚书和杨尚书一改方才的含糊不清,转而表示支持。
他们一动,其他观望的寒门官员便纷纷表示支持,一时间一边倒的赞成,力压反对派。
反对派早在裴君发言后,便觉不好,如今见局势果然倾倒,皆脸色不好。
而此时他们说什么,似乎都没有太大作用了……
明帝双眼微眯,神色不明地看着殿中,片刻之后,方才开口,却没有如同他先前说得那般“从众纳谏”,而是推延道:“此事尚不够周详,燕王重新整理一份奏折,下次朝议再议定。”
裴君听着燕王的应答,垂眸。
这些年,明帝与裴君君臣相得,但凡裴君奏事,明帝少有不同意的。
这一次,明帝的口风听着也像是偏向燕王,但众臣听着,不知为何,总觉得有些其他意味。
朝臣们悄悄打量裴君,也可能是想多了……
朝堂上,众位大臣打量的眼神还算克制,待到下朝,众臣的目光便外露许多。
裴君在众人视线之下,神色如常地颔首示意,而后和俞尚书、杨尚书一同扬长而去。
下朝之后,俞尚书和杨尚书都要回皇城的户部和刑部处理公务,裴君官阶虽变了,但还担着金吾卫的差,往常也都是先去金吾卫衙门。
今日俞尚书邀请,裴君便随二人先去了户部。
到他们这个位置,不够敏锐,说不准何时便触怒了天子,贬斥都是轻的,再有个晚节不保,恐怕都活不到寿终正寝。
两人皆察觉到明帝的态度有异,自然要与裴君商讨。
“陛下君威日重……裴将军不妨低调些……”
俞尚书说的谨慎,但裴君知道,他话中另外的深意。
明帝一直便极具威严,可如今真正让人不那么安心的是他的性情莫测,越发难以摸清圣心。
裴君神情平静依旧,轻轻嗅了嗅俞尚书这儿的新茶,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我倒也想效仿颜公,只是若无意外,我的官途还有几十年,避之无用。”
俞尚书和杨尚书对视一眼,皆有些复杂。
她站在胡子一把的官员之中,显得整个人越发如青葱一般年轻清隽,她确实还有大把的光阴能够虚耗,但也意味着,前程没有定数。
裴君瞥了一眼两人的神色,垂下眼轻轻喝了一口茶,而后放下茶杯,道:“两位放心,我没有向死之心,非要闷头一直撞陛下的忌讳。”
俞尚书摇头,“裴将军自来便沉稳有加,我等自然放心。”
他们先前的劝说,可不是这样的意思。
裴君看向二人,平和道:“先前俞大人之言确实有理,是该谨慎些,我与燕王殿下避嫌,两位也不必事事与我同声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