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九 站队的学问
“圈子”文化的核心,说得直白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官场之中的不同级别不同单位的主导者。而每一位主导者的性格、情趣、爱好、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处事风格那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圈子”文化才有了千差万别。
而志趣相同者,自然多聚在了一起,慢慢地又形成了以某一个或几个位高权重资历阅历练达者为主导核心的群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圈子”。而一个一个不同的“圈子”,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圈子文化”。
这里要说的是,可能你的初衷并不想进入这些有些世俗的“圈子”。
但社会就是个江湖,不是以你的意识为转移的。具体的说,在工作中,你所对应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者是几群人。在这些人群中,不同的主导者之间、核心之间有时因政见不同,有时因看法不同,有时因行事风格相反,意见不统一,自然会产生一些磨擦、一些分歧、一些矛盾。
一旦产生矛盾,有的可能还能调和,有的很难调和,而在这个时候,每一位当事人,需要你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些事,不只是有了意见和见解就能解决了的,需要去亲自办理。所以,到了这个关键节点,在想回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不允许你模棱两可。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的意见,你的态度常常会形成非此即彼的后果。之后,如果再想保持中立,从而特立独行的话,那就难了哦。A方瞧你不起,小觑你、冷落你;B方仇视你、孤立你、搁置你。如果在遇上什么群众测评、还有什么推荐提拔等大事,因为你不是“圈子”里的人,当然会对你嗤之以鼻的。这样一来,你就悲催了,你所做的那些工作劳而无功,你也是位碌碌无为的人,而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这也在客观上逼着你不得不加入“圈子”。
这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难拒利益诱惑。
前面已经说过,能够进入仕途的,都是有心人,有想法的人,谁都怀惴一腔热血,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前程、好的出路和光宗耀祖的机会。但仕途之中,又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想好就能好、想升就能升的地方。而仕途中人的干好干坏,升迁进退,谁说了算?当然是上面的那些领导说了算。
于是就有了“圈子”文化的内涵: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最后加一句,不用不行。所以就有了仕途升迁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谁的人,比你是谁更重要。这话说起来有点绕嘴,但实在有道理。
而上面说的算的,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类人,是几个人,是几类人,可能还是个小团体。常言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群、那一群,就有了群体,就有了“圈子”。这些“圈子”的核心也就是主导者,是能人,是超人,也是凡人、普通人,自有七情六欲,自有远近亲疏之分,这正应了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既然是“江湖”,那遇到好事的时候,不用谁说,自然首先想到身边的人、亲近的人、信任的人,“圈子”里的人,队伍里的人。这个时候,“圈子”文化的功力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你没站队,你就不是谁的人,就没有谁会关注你,没有谁会帮助你。
而那些早已经进了“圈子”、站了队的人,当仁不让的享受到很多“集体的温暖、家庭的幸福”。对于这种“福利”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了。
这个时候,你在“圈子”里,在碰上一些难办的事,不用你说话,就变得好办了,不能办的事变得能办了。有时,你犯了错,出了问题,也不必太过惊惶失措,“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人悄无声息地为你摆平了,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到头来只是一场虚惊;到了提拔升迁时期,成绩不大不够不要紧,没有成绩可以帮你造出成绩,小成绩可以帮你吹成大成绩,这叫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此多多好处,圈外人、没站队者,只能临渊羡鱼。
这样一分析,如此多多好处,圈外人又怎能不会砰然心动呢。
看到“圈子”文化的诸多好处,但也不要忽略究竟是进哪一个“圈子”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难题。
既然进入到仕途中的人都明白要想有一个好的前程,必须要有自己的“圈子”,也就是要站队。
那问题又来了,要站队,还要会站队,站对队,站好队。以史为鉴,在历史上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人各为其主。李鸿章慧眼老辣,看好慈禧太后,别看这老女人,虽说头发长,但见识更长。翁同龢则是个死脑筋,则对光绪皇帝寄予厚望,光绪人年轻,思想活跃,又手握权柄。一场智斗下来,一个官场不倒翁,一个身首异处。
李鸿章与翁同龢所选的核心不同,结局自是天上地下之别。所以说,选一个正确的“圈子”,站对了队,并不那么容易。而最难的,就是难在选队难,选队难又难在选“核心、主导”难。选“核心、主导”自然要看看“核心、主导”活动能力,看看他们的“三力”,也就是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及影响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在仕途之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