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1 / 3)

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

但是,毋庸置疑,这是杜宁想要跨越朝廷重臣这道槛,所必经的路。

现如今,不是土木之后,朝廷百废待兴的动荡之时了,随着天子登基,百官协力,上皇归朝,太子出阁,整个大明一日比一日更加走上正轨。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先上位再被考量合不合适的机会,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

所以,杜宁想要继续往上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他必须要找到的。

想明白了这些,杜宁也就明白,为什么陈循说,能够教给他的东西,已经没有了。

因为每一个到了他这样地步的朝廷重臣,走的都是不同的路,而且,是不可复制的路。

或者更直白的说,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政治理念。

这种政治理念,是他们长久在官场当中浸Y,由他们踏入官场之后,所经历的一切,汇聚而成的结晶。

所以,必然不同!

正因于此,陈循才会告诉他,出去走,出去看,出去历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只有自己做过,才会有独属于自己的经验。

而这一切,到最后会被熔炼在一起,在某个节点上厚积薄发,最终助他一跃成为真正的朝廷重臣!

这条路,只能自己走!

当然,虽然这条路是什么,现在杜宁还没有头绪。

但是,他本就是聪慧之人,参透谜底之后,大致也有了几个方向。

原本,若是清流未受打压,内阁势重,那么,杜宁大概会先入阁成为排名最末的阁臣。

然后在无数年的政务处理当中,逐渐形成调和内外,平衡各方的政治能力,与此同时,积累足够的人脉,然后一步步的在内阁迁升,直到成为首辅。

这条路的缺点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但是优点是一步一个脚印,十分稳健,只要不骄不躁,不像某徐姓学士一样过分热忱宦途的话,熬年头熬下去,是有很大希望的。

应该说,这对于杜宁来说,也是最合适的路,因为对他来说,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

他今年才四十七岁,哪怕是在内阁待上二十年,致仕以前,也大有希望能够成为首辅。

但是很显然,如今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不谈他已经得罪了王翺,进了内阁绝没有好果子吃,就单是天子这一关,他就过不了。

所以,他的机会只能是在地方。

想来,天子也是这个用意。

不过,这中间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天子想要的,或者说,天子能够接受的「极致」究竟是什么?

所谓君臣平衡,对于个人来说,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不出意外的话,这次陛辞,是他出京之前,最后一次见到天子的机会了,等下次回来,就该是接受检验的时候了。

「杜大人,陛下召见,请吧!」

两个内宦的声音,将杜宁从沉思当中唤醒。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杜宁大步向前,迈进了文华殿中。

「臣右都御史巡抚陕西兼理大同,山西等处军务整饬事杜宁,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从吏部的调令下达的那一刻起,杜宁就算是上任了。

因此,在陛辞之时,自然是要用新的官职名称。

对于朝廷上的大臣来说,很多事情,从官职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就拿杜宁的这个官职来说,从官阶而言,他隶属于都察院,为右都御史。

这一点,和内阁大臣的尚书加衔不同,内阁大臣的加衔,仅仅只是起到一个彰显品级的作用,说白了,只是享受尚书待遇而已。

他们的本官执掌,是某殿,某阁大学士,领差遣入直文渊阁。

但是,杜宁的这个官职,右都御史就是本官!

所以在得到这个官职的时候,杜宁才会如此不安。

理论上来说,他现在的身份,就是都察院的长官,和左都御史陈镒拥有同样的权力。

所谓的巡抚陕西,百姓惯称为陕西巡抚,实际上并不是官职,而是和入直文渊阁一样的差遣。

因此,严格意义上,杜宁现在,已经算是半只脚迈入朝廷重臣的行列了。

从办事的性质上来说,杜宁此次出京,和金濂是一样的。

都是以中央朝廷二品大员的身份,前往地方办理具体的事务。

只不过,金濂是临时事务,而杜宁的巡抚差事,是一个相对时间比较长的事务而已。

这也是陕西巡抚惯常私下被议论为七卿预备役的原因,更准确的说,所谓的七卿预备役,并不是指的陕西巡抚,而是指的右都御史巡抚陕西。

当然,大明惯例以左为尊,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