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第 93 章(1 / 2)

两周后, 波士顿,剑桥市,哈佛大学。 新生入学。 张文雅低调的办理好了入学手续、递交助学金申请表格, 然后去分配的宿舍。 哈佛的学生宿舍都是一栋一栋小楼,一般都是四层,根据房间数量居住人数不等, 男女宿舍分开,男多女少,是因为哈佛有个女子学院拉德克利夫, 卡罗琳·肯尼思就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张文雅的宿舍在其中一栋楼的二楼,走廊最东边。 据埃莉诺说,住宿舍要住最靠边的,最好住顶楼,住顶楼是因为没有楼上吵闹, 住最靠边是只有一边邻居, 总之要尽量减少噪音。 有道理。 埃莉诺还说, 有很多记者想要采访她和办公室的其他同事,诺顿参议员严禁他们接触媒体记者,不过实话说, 禁不住。不过实话又说, 张文雅在参议员办公室也只待了两个月,不算太长时间,就算有人想“泄密”, 也说不出什么来。 张文雅觉得不妥, 说不出什么来往往就会瞎说, 而只要对方付出的代价足够多, 总会有人经受不住诱惑, 对媒体记者开口的。 201宿舍里已经住着一个女生,不过此时不在。她是去年秋季入学的,名叫苏珊·福斯特,是一位糖业大亨的幼女,只在宿舍占个位子,平时都住在校外自家公寓。 一张床上已经铺好了床单,上面散乱的放着几件衣服、几本书。 张文雅在空着的那张床上铺好了床单,打开衣柜,将自己的衣服挂起来。 苏珊看起来不错,没有占用另外一半,看上去是个做事比较严谨认真的女孩。 两张书桌,两个书架,两个衣柜,一个带淋浴的洗手间。 就还行吧。 哈佛宿舍申请是在交过占位费后递交,可以选择二人间还是多人间,多人间是老式宿舍,带一个自习室,各有利弊吧。张文雅选的是二人间,单人间很少,根本抢不到。 当晚就住在宿舍,研究选课系统。 哈佛的选课系统非常复杂,有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又叫“核心课”),还有写作课。大一大二都是通识教育,让学生可以打好基础。写作课从大一就开始上,为的是将来写论文不至于掉链子,教的是实用写作。 写作课没有捷径,就是要多读多写,写多了就能拿分。 选课的麻烦之处是要计算学分,哈佛规定每个学期最少12学分最多18学分,但每门课的座位是有限的,先到先得,报满了你可能只能到下学期再上,或者换一个授课老师。 还有的课程可能这学期有下学期没有(主要是授课老师的安排问题)、或是这学年有下学年没有,所以最好尽早选课,先把大一大二的通识课学分拿下。 这个选课系统搞得她头疼无比,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个。克里斯的高中也是有必修和选修的,但她没为他搞过,高中的选修课也不会有那么多,顶多几十门,而哈佛大学光是本科的通识教育就有180多门课! 想要顺利从哈佛毕业,最少需要选三十二门课程,其中要求必须有六门通识教育课程,一门写作课程,一门第二外语。 写作必须要学,第二外语嘛,好像不允许国际生选择母语?选个西班牙语吧,美国使用西班牙语的移民也很多。 通识教育分为六个大类,学生必须从每一个大类中选择至少一门课程。 专业课大概十到十二门课程。 其他大概十二门左右选修课,选修课与通识课可以重叠,不过选修课非常多,一般也没人选通识课当选修课。 有意思的是,核心课程中有一些跟中国有关的课程,比如《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儒家人文主义》,张文雅决定偷个懒,选修这些跟中国有关的课程。 另外还有“本科新生研讨会”,是开学后两三周内一系列的研讨会,新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有非常多的有趣话题,比如“美国的公共医疗卫生政策”、“道德判断的本质”、“怎样读中国的诗歌”、“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美国的六十年代”、“人权”。 真的是丰富有趣,感觉一天劈成四十八小时都不够用! 张文雅双眼放光,得了选择困难症。 * 平均一下,一年四门通识课,三门选修课,加上写作和第二外语,那就是一年至少九门课,也是非常紧张的。 一学期十四周到十六周,要上至少五六门课,还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很多课程要求一周阅读量二百页,五门课就是一千页!还有作业或是论文,赶作业到半夜十二点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她别说想在课余做什么了,就是能顺利做完每天的阅读和作业都很辛苦。 特别佩服那些还有精力练习体育的学生。 张文雅吃亏在国内没有第二外语,而几乎所有美国学生在高中就学过第二外语了,他们花在第二外语上的时间和精力会大大降低,他们可能只需要上一个学期,考试拿了学分就不学了。 歹势! 她准备花两年时间学习西班牙语。 还有,哈佛校园很大,上课的教室也需要考虑,不然有可能赶不及去下一个教室。 她第二天在校园里借了一辆自行车,挨个实地测量了一下各个教学楼之间的距离和所需时间。 有人笑着问:“你在记录每栋楼之间所需要的时间吗?” 张文雅点点头,“我不知道美国的学校是这么上课的。” 那人仍然微笑,“你还没有选好课?” “没有。我希望最好都在同一栋教学楼里上课,不过可能不行。” “我可以看看你选了哪些课程吗?”男生礼貌的问。 “谢谢!”张文雅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