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3章羽绒换服装(1 / 2)

卢昌华二十万买下了哈市肉联厂的罐头生产设备,由汪明伟在哈市负责装车。 他先赶回了北宁。 扔下北宁的一大摊子,他真不放心。 他一回来,王瑶就病倒了。 “不行,必须打针,你这要是坐下病根可怎么得了?!” 卢妈妈拉着王瑶非去医院不可。 卢昌华也跟着劝。 王瑶这才放下手里的事,去了第一人民医院。 吴霞接替了王瑶的工作。 要说吴霞也是个能人。 现在警用物资公司解散了,她也不打算回原单位了。 回去干啥?混日子? 在公司里混了几年的人,吃香的喝辣的习惯了,再回原单位清水衙门,待遇降低了不说,还勾心斗角。 她的性格也是大大咧咧的,怎么能习惯得了。 于是他跟丈夫一商量,干脆出来跟着王瑶一起干吧。 家里有一个人在体制内就行了。 就这样,王瑶招呼她来帮忙,她就乐颠颠的来了。 宰杀大鹅剩下的羽绒堆在罐头厂后的空地里,就跟个小山似的。 “昌华,这些鹅毛咋整?要不烧了?” “不行。” 卢昌华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我想想办法吧。” 先不说安不安全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肯定不行。 他就想起那些羽绒服厂来。 像江西的丫丫。 这些都是用鸭子的羽绒做填充物的,也不知道鹅毛要不要。 打定了主意,他去了第一百货,找到黄主任。 “主任,咱们衣帽柜台有羽绒服吗?” “还真有几件,听说是出口转内销的。” “有没有厂家的联系方式?” “没注意,我带你去问问。” 黄主任带着卢昌华去了衣帽柜台,把羽绒服拿过来,翻找起标签来。 丫丫的标签上有电话号码。 他赶紧记了下来。 “喂,请问你们是丫丫羽绒服厂吗?” “是啊,你是哪里?” “我是黑省北宁啊,我们有鹅绒鹅毛,你们要吗?” “鹅绒?有多少啊?” “有……” 卢昌华一琢磨怎么也得几吨吧? “可能有几吨,没称过。” “鹅绒几吨,我们真要不了。” “为啥啊?” “鹅绒价钱太高,我们用鸭绒就行了,有自己的原料。” 我去!嫌太好了,不要?! “我们的鹅绒鹅毛自己处理不了,你们看看质量,再说要不要的事,咋样?” “这个……你等等。” 对方犹豫了半天,好像又找人商量了一下,这才说道:“要不你们拿点样品来看看,要是合适的话,再说。” 见对方没把话说死,还留有余地。 卢昌华才出了口气。 让人把鹅绒鹅毛各装了一袋,这些就是样品了。 他就是觉得这些鹅绒鹅毛扔了可惜。 这才想尽办法处理。 跟王瑶说了要去送样品的事。 她有点不放心。 “你就放心吧,我快去快回,不耽误事。” “嗯,注意安全。” 卢昌华又跟爸妈说了自己的去向。 这段时间,赵妍已经生了。 一男一女,组成了一个好字。 卢妈妈赶着去伺候月子。 “儿子,你嫂子坐月子,你也没时间去看看,等你回来,赶紧回农场一趟。” “妈,真的太忙。我这就要走了,回来我就去。” 放下电话,卢昌华对老爸说道:“爸,鱼庄你就多操心了,我要去趟江西。” 把工作交代清楚,他就做火车去了哈市。 买了机票直飞南昌。 南昌向塘机场距离NC市区二十八公里。 卢昌华下了飞机,直接去了四公里外的向塘火车站。 购买了去共青城的车票。 一百公里的距离,绿皮车咣当了一下午。 晚上才到了共青城。 共青城八四年才正式命名。 以前叫共青垦殖场。 当年沪海的九十八名共青团志愿者,来到鄱阳湖畔垦荒。 垦荒点被命名为共青社。 其后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为德安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 后来,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 共青垦殖场养殖板鸭,销往港岛市场,年产十万只。 后来用几十件羽绒背心开拓出了羽绒产业。 八八年的共青城,已经建设的初具规模,完全就是一个小城镇的样子。 虽然共青城名字叫城,可它的级别依然是一个垦殖场,和卢昌华所在的长水农场一样。 他在一家旅社住下。 第二天才根据联系人留下的地址找了过去。 现在的卢昌华比农民还农民。 衣服上白花花的,沾着鹅绒,肩头扛着两袋鹅绒和鹅毛。 到了羽绒厂门口。 他被保安拦住了。 说了半天,卢昌华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安保也急的够呛。 一个路过的人操着半文半白的普通话,才跟卢昌华说明白。 他们这的方言是赣语,难怪他一句都听不明白。 到了办公室,听说卢昌华是从东北来的,他们都很惊讶。 卢昌华就把事情的缘由说了一遍。 这些人听了,这才去把厂长找来。 廖厂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一张嘴,卢昌华就听出自己联系的人就是他。 他很惊讶的看着卢昌华。 “没想到,你还真的来了!” 他笑呵呵的说道:“我们现在加工的羽绒除了本地的以外,还大量加工广州沪海的,很多品牌都是我们代加工的,就是没有东北的。” “哦?我还以为你们只做自己的产品呢。” “呵呵,我们自己的能有多少?代工产品更多。” “样品带来了?我看看。” 卢昌华打开了袋子。 老廖和几个工程师都凑过来,伸手抓了一小把,仔细的看了起来。 还时不时的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 “好,好啊!” 几个技术大拿都称赞起鹅绒来。 “从技术指标上来说,鹅绒要比鸭绒好的多,无论是保暖性还是蓬松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