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群战按道理是不用比的了,但是徐阳和吴国行人都坚持,吴国人是为了挽回哪怕一点点的面子,而徐阳,他并不想让这些武功精深,又临战经验的吴国剑士,安然回国。 此时能多杀得一个,将来战场上,或许就少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早就知道吴国剑士们战术的徐阳,再面对吴国人的剑阵,简直就是作弊。 当吴国两名善于防守的剑士如同计划中一样,准备缠住越国三名剑士,好让另两名善攻的剑士击杀越国第四名剑士以取得局部优势的时候,他们吃惊的发现徐阳赫然就是这三名他们原本准备纠缠住的剑士中的一个时,他们便知道大势已去了,然而剑士的荣耀和吴国的尊严让他们义无返顾地依然坚持执行自己的战术,以期望奇迹出现。 他们企盼的奇迹就是,自己的另两名同伴能在徐阳击破己方二人联手之前,就能击败第四名越国剑士,这样,或许他们还有一线生机,这也是唯一的生机。 另外两个吴国剑士与他们搭档已久,自然会明白他们的想法,这时候选择投降,非但丢了吴国剑士的尊严,重要的事,就算越国人大发善心把他们放回去,自觉吴国兵甲犀利天下无敌的夫差又怎肯放过他们?生死荣辱,是非成败,都只在这一搏。 然而令绝望的是,他们面对的是赵郯。 并非说赵郯如徐阳一般给人一种不可战胜的感觉,而是赵郯最大化的利用了他的优势。 天生神力。 赵郯在徐阳的安排下,早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拖时间和拼命,或者说,二者同时执行。 徐阳给他安排的战术就是,利用锋利的越王剑,不计生死的选择和吴国剑士硬碰,哪怕是两败俱伤,对于吴国剑士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失败。 即使吴国剑士愿意付出一人的代价,击败赵郯,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吴国三人对越国三人,而越国一方,有徐阳。 那么,这次比试的结果就跟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明显了。 所以当赵郯用神力挥舞起越王剑,横扫面前一切的时候,两名擅长攻击的吴国剑士能做的,只有躲避。 越王勾践剑本身就锋利无比,即使是两千多年后出土,也能轻易切断厚厚的一叠纸张,更何况现在,加上赵郯的天生神力,几乎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吴国剑士想要进攻,就必须接近赵郯,然而赵郯只攻不守,一副只要你舍得死,我也舍得死的玩命模样,一人居然唬住了两名吴国剑士,成功地将对方最大的优势,转化成了劣势。 而另一边,比起赵郯所冒的风险,击败两名纠缠自己三人的吴国剑士,徐阳表示毫无压力,唯一的问题是,这两人是孪生兄弟,招式之间相互呼应,当徐阳进攻其中一人时,另一人往往会用一些徐阳都意想不到的方式为其解围,而徐阳转过来攻击对方时,另一人却也可以放手纠缠徐阳,这样一来,这场局部战斗也绝非三招两式便可破解。 而己方的另两名相对来说比较平庸的剑士,在此时仿佛毫无作用一般,如果他们聪明一些,灵活运用战术,去援助赵郯,也许此战结束的会更快一些,然而他们只是机械地执行战前的计划,只去攻击面前的两名吴国剑士,而这种攻击程度,对方根本就是毫不在意。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徐阳未免也有些着急了,他还是轻敌了,没想到这两名吴国剑士竟然如此难缠,如果一开始就是自己的位置与赵郯对换,由自己来对付另两个善于攻击的吴国剑士,也许战斗早已经结束了,而现在,虽然自己一方占有优势,赵郯那边恐怕会有危险。 果然,那边渐渐冷静下来的吴国剑士,开始试探着攻击赵郯的软肋。 他的速度。 赵郯身材高大,神力无敌是他的优势,但有些时候也是他的弱点。 高大,就未免有些笨拙,力大,难免操纵不灵。 有时候一点点的区别,可能就是天堑。 两名一直被赵郯隔绝在外围的吴国剑士互相看了一眼,多年来默契的配合让他们瞬间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这时候,不拼命不行了。 这种默契绝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这需要两人互相信任,互相承担,又必须经过很多年血雨腥风的洗礼,加上两人在武学上共同的理解,最终才能达到这种默契。 往往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什么都不用,只凭对对方的了解,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