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嗣的手下,郭子仪也是,但那时郭子仪是无足轻重的人物。
王忠嗣的退场,除了李林甫的陷害,还有就是他领悟了为将者的真谛。
李隆基在天宝年间穷兵黩武,大有迈步汉武之意。他自认为自己实现了煌煌文治,但却还想拥有赫赫武功。
他下令王忠嗣进攻一个战略价值意义不大的石堡城。
石堡城三面悬崖,只要一条上山的小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由于这个小城几度易手,又是吐蕃的前沿基地,被李隆基视为眼中钉。
王忠嗣稳扎稳打,实行包围截断战术,完全可以孤立这个小城。
但李隆基不听,再加上李林甫扇风点火,下令王忠嗣尽快拿下。
王忠嗣不愿意,并陈述厉害,上奏李隆基,如果强攻,必定死伤数万精锐战士,所得不如所失。希望李隆基收回成命。
但天宝年间,李隆基被骄奢淫逸,好大喜功蒙蔽双眼,哪肯听这话。他直接换人攻城,并让王忠嗣配合。
同时,李隆基对王忠嗣不满。
当皇帝对一个手握重权将领不满的时候,那将领除了造反,就是不得善终。
李光弼劝说王忠嗣,您远离京城,不要忤逆皇帝。
虽然王忠嗣与皇帝很亲密,那这种上表传话,哪比得上奸臣谗言?
“国家生平之际,为将者当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缴功名耳!”这是王忠嗣对李光弼说的话。
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身为将领,应该操练士兵,保家卫国。而不是肆意去攻击其他领地,以士兵的生命,去换取将领的功名。
他固然可以尊崇上意,攻下石堡城,以数万将士的鲜血,取悦皇帝。
王忠嗣早就拜为上将军,在“军功入相”的盛唐,王忠嗣如果不出意外,铁定能成为宰相,他还年富力壮。
但那样的话,真就应了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是的!
这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前,所谓“盛唐”时的诗。
就这杜甫还想当官?
还想“会当凌绝顶”“致君尧舜上”吗?
看看别的盛唐大诗人是怎么写诗的!
实际上,在盛唐时期,节度使权利巨大,是唐代名副其实的上将,一军统帅。出任前,皇帝授予双旌双节。
节为节制军队,度为财政支出,使为“为君所使”。
一地军政财,都为节度使掌握。
天宝年间节度使挑动不道义战争,灭国、劫掠、挑衅,泱泱上国,犹如土匪强盗。
安西、剑南、范阳、平卢,节度使为了自己的军功,挑动战争。
真要是开疆扩土后世肯定会歌颂,但是贪财的贪财,为功利的为功利,还有看上人家国王老婆漂亮的,屡次侮辱。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数十万将士为之死亡,换来有限的胜利。
偏偏李隆基还喜欢这样。
是以,加剧权利膨胀,**滋生。
王忠嗣有一张需要一百五十斤力量才能拉起的大弓,但王忠嗣却收入袋子里,从不使用,以示意不劳民伤财无端征战。
年轻和中年时,巨大的转变。
历史上功绩和能力比王忠嗣强的,双手都数不过来。能做到和王忠嗣一样,却一个也没用。
他用上自己的大好前程,依旧没有与阻止李隆基进攻石堡城。
数万士兵战死在石堡城下,攻下只有少量守军的石堡城。
王忠嗣的命运可想而知,被带回京城,几乎被陷害至死。要不是哥舒翰追着李隆基跪,王忠嗣当时就没了。
控制四镇的上将军,最终被贬为地方的文官,不到一年,就在四十五岁时,暴毙!
王忠嗣在安禄山当节度使的时候,就认为他轻用汉将,重用胡将,包藏祸心。
他的担忧和遗憾,变为激愤,离开大唐,精神融一天地。
【ps:许多读者不太了解王忠嗣,介绍其仁将的由来。召唤出的将领,特殊天赋与天赋,都与其生平事迹,后世称号有关。天赋的能力,也前世的影子。】
“从此以后,没有王忠嗣,只有王训,王忠嗣随着大唐,烟消云散。”
“王训拜见领主!”
王训是他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忠嗣是皇帝赐名,带着大唐的印记。
“恭喜复生,有君加入,领地固若金汤。”
易天将王忠嗣扶起来。
王忠嗣的特殊天赋有些奇怪。
只有王忠嗣一个人率领兵马镇守一地之时,才会起到最大作用。
防守领地和攻击敌人的时候,发挥七成作用。
侵略的时候,只能为士兵提升20%的攻击力。
目前易天还未发动过不义之战。进攻过的原住民,都是曾经进攻过易天的。
另外,这次召唤的英雄,虽然兵器精通还是十级。
但增加格斗精通LV.5,横炼筋骨LV.5,身轻如燕LV.5。
王忠嗣还是兵器大师,精通刀、矛、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