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扭头问最明白的那位围观客,“贵人落水失踪,尸身寻获送回家里,会得大笔酬谢还是会被扭送去官府衙门?”
围观客惊异地瞥来一眼。
斗笠油衣挡住应小满的大半个身子,只看得出是个穿素色布衣裙的身量苗条的少女。
“小娘子听口音是外地人罢。如果能把贵人的尸身顺利送回家宅,那还用说,必然会得厚厚赐赏,说不定够吃用半辈子的。”
围观客揶揄地笑了,“但京城处处都是贵人,咱们这种布衣小民,连贵人的出身相貌都一问三不知,又如何凭借尸身断定贵人身份?万一弄错了呢?送对门路你得横财,送错门庭你得一顿狠打。小娘子,即使尸身摆在你面前,就问你敢不敢?”
应小满嘶了声,“这门生意不好做。”想想又问,“不是贵人家里呢?也会捱一顿狠打?”
“不是贵人家里就不相干了。送错尸身最多挨顿骂,你还不会跑吗。”
“哦。多谢指点。”
河岸边围观的人群里,她把身上油衣裹紧几分,吃力挤出人群,依旧去城北。
这趟城北之行却大有收获。
走过一处不认识的街巷时,雨势陡然大起来,她跑去路边茶肆下避雨。茶肆在雨天里生意门可罗雀,茶博士无事可做,和屋檐下躲雨的应小满闲聊了两刻钟,意外收获许多新消息。
原来京城高门当中,除了勋贵门第的雁家,还有个出名的晏家。
晏家是诗礼大族,世代长居京城,祖上出过宰相,城北的宅子绵延几里。
她不熟“晏”字,茶博士蘸水把字写在门板上才恍然。摆出虚心求教的姿态,又细细问了许久晏家的情况,越听越感觉,像。
像义父咬牙切齿提起的——蔫儿坏的文官世家。
雨势减缓时,天色也逐渐暗下。应小满慢腾腾地往回走。
今日第二个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三月初昼短夜长,京城人爱吃,看重早晚两顿饭食,天擦黑时沿街就开始出摊,吆喝声此起彼伏,热腾腾的烟火气弥漫街巷。
应小满路过一个炸羊头签的摊子,耳边听到摊主和熟客闲聊,“听说城南鱼市淹水了?”
“淹了!我才蹚水过来。早晨还好好的,下午突然河水倒灌,淹了一大片。这两天别去鱼市。”
应小满脚步顿住,转回去问,“鱼市淹水,附近铜锣巷淹了没有?
“靠在一处的地界,哪能不淹?”食客边吃边说,“铜锣巷全淹,到处都有锅盆在水里飘。小娘子家在铜锣巷?赶紧回去捞东西。”
应小满心里一紧,裹紧油衣,快步往回小跑。
锣鼓巷果然里外都淹了。水位突然升上一大截,河水倒灌上岸,汴河里停的官船已不见踪影。河道中央黑黝黝的,耳边只听到水流冲刷岸边的隆隆声响。
铜锣巷淹到了腰。整条巷子泡在水里。
天色完全暗下去。木锅木盆在水里四处飘,四处都是喊声和孩子哭声。
应小满摸黑蹚水时被不知什么东西狠撞下腿,吃力地扶着墙往深巷里挪,“娘!”
喊了半日义母才颤颤巍巍来应门。
院门泡在及腰深的积水里,里外合力推拉,好容易打开道缝隙,等应小满挤进去就急忙关拢。
小院里黑黢黢的,只有挂在高处的油灯露出微弱亮光,映在义母发白的脸上。
眼看阿娘神色惊恐,应小满边蹚水进屋边安慰,“我们家丢了什么东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以后攒钱重新买便是。”
“不是丢了东西。”义母惊得发白的脸色直到挡雨屋檐下才好些,拧着身上积水艰难地说:
“咱家门外有、有东西。”
昏暗油灯映出屋外,义母断断续续地道,“洪水一进来,我赶紧关院门。外头有什么东西,咚/咚,一直敲我家的门。黑灯瞎火的,我不敢开门看。小满,是不是水鬼……是不是河里淹死的水鬼顺水漂上门找替死鬼来了!”
“你听,你听!”义母骤然抓住她,“它来了,它又来了!”
咚的一声。什么东西撞在院门上。
檐下两人屏息静气。良久,又是咚一声。
“我去看看。”应小满取下油灯,蹚水进屋,从箱笼里翻找出老家带来压箱底的二十斤包铁门栓。
她一手提油灯,一手提门栓,不忘安慰义母,“多半是木桶木盆之类的顺水飘来,撞着门上。如果是乡邻家的盆桶物件,索性拿进来。”
她自己从小跟义父进山打猎,不大信鬼神。越说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义母点起平日里不舍得用的蜡烛,高高举起,映亮一小块院子。
应小满趟过小院齐腰深的积水,油灯占手,她从手提着改成嘴叼着,把铁门栓牢牢抓稳在手里,唰一下拉开院门。
咚,随水飘来的物件正好随着晃动水波轻轻地撞一下门。
八尺长,两尺来宽,人型,有手有脚。
油灯不怎么亮堂,昏暗黄光幽幽地映亮半尺地界,映出撞门物件的轮廓——
苍白的面孔,纷乱如水藻的乌黑长发,双眼紧闭,死死扣住门槛边的惨白双手。
染血单衣泡在水里,衣摆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