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王二不足为患(1 / 2)

“我一个常年厮混在刑部,学政,粮运的佐贰之官。

有何资格和能力,能做这正三品的延绥巡抚?

能做这代天子牧守一方,独揽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那圣旨我是越念越心虚,越念越害怕。

怕自己不行,怕辜负圣恩,更怕一脚踏错,满门抄斩。

那从天上飘过来的圣恩,我根本不知道新皇上是怎么知道,这陕西有我洪某人这号人。

圣上的恩情,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一路汗出如浆,几乎不能,迈进院子的门槛。

你俩不知道,我是用双手提着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跨过门槛,将将才挪进屋子里的。

这样的我很没有出息,是吗?

我的弟弟。”

弟弟洪承畯没有想到,大兄会对他说出这番话,也没有想到看似沉稳坚强的大兄,接到圣旨的反应,会如此不堪。

想想似乎比自己还要不堪。

现在这无所不能的大兄,问出这种话来。

是在寻求自己的安慰吗?

洪承畯抬头看着大兄的眼睛,那眼睛里有迷茫,害怕,痛苦和烦闷。

他不知如何开口,又觉得必须立即说点什么,才好解开大兄的心结。

大兄目前的精神状态不对,很危险。

于是弟弟洪承畯口不择言,说了一句废话。

“哥哥,你和我说话,不是应该自称为兄吗?”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算是石破天惊的反问句。

洪承畴嘴角一抽,脸也有点发木。

没想到胞弟,会给出自己,这样的回答?

他脑子里在想什么?

现在是纠结为兄,自称什么的时候吗?

简直莫名其妙。

不过,被胞弟这一句不合常理的回答,也确实触动了洪承畴,现在拧巴钻牛角尖的心境。

洪承畴心想,一个圣旨,自己闹这一出,至于吗?

自己是不是思虑太多,又犯了劳心者过度反复思考的毛病。

费尽心思想来想去,实际上一件事情也没有发生。

洪承畴不再理会胞弟,转身走回书案。离开时抛下一句话。

“十几岁的年纪,为兄还是高看你了。

你小子到底是个小子,说话不着调。”

洪承畴说罢,留下气鼓鼓的弟弟,坐回书案前的太师椅。

此时他的神情已是从容。

谢四新走上前开口道。

“东翁何至于此?

这不是好事吗?”

“文弱何出此言?

难道看不清本官现在的处境吗?

本官为什么对阿弟的骄狂,有这么大的反应?”

“学生确实不解,愿静候东翁解惑。”

“本官自幼好学,侥幸得到族兄资助,这才中了个二甲进士。

十余年官场生涯,就是在这四品以下厮混,这也是本官费尽心血,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结果。

本官扪心自问自己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

这样的我,可能一直要在地方上任职,区别无非是富庶的东南,还是贫瘠的西北。

到了东南我就是正五品,到了西北我就是从四品。

等到了五十多岁,满头白发的本官。

会蒙天恩侥幸进京,当个四品太常寺少卿之类的清贵闲职。

这官场本官也就干到头了。

若是在京没有陷入党争,年老不能理事时,就可以向天子乞骸骨,告老还乡。

到时候看看圣上,是不是心情好,能不能临老回乡了,给本官升一级,赏本官一个三品的散官虚衔。

这就是本官回老家,在乡里混吃等死,当个乡绅贤达时,给乡里乡亲炫耀一下的资本。

本官的官场仕途,人生轨迹,未来可能的几十年。

都在本官七年前,去浙江当两浙提学道佥事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清晰预见到。

然而今天一道圣旨,打破了本官如湖面一样平静的官场生活。

圣上超拔本官为正三品的右都副御史,延绥巡抚。

本官一步就跻身朱紫大员的行列。

只是这到底是福是祸?

文弱,本官问你。

如今之陕西三边,到底是什么情形?

你我之间,不需要藏着掖着,你敞开了说。”

谢四新有点错愕,转头他就明白了洪承畴的意思。

他微微点头道。

“如今之陕西,再加上三边长城内外。恰如初冬的黄河冰面,看似平静异常,实际上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只需一个冒失鬼,不知死活踩在薄冰之上,立刻就是全陕西糜烂的局面。

陕西前任巡抚乔应甲,现任巡抚胡廷宴,哦,很快也是前任巡抚了。

这圣旨上说了。”

谢四新举了举手中的圣旨,接着说道。

“一个叫孙传庭的山西人,接任了陕西巡抚,不期将至西安城。

东翁很可能见不到他。

这孙传庭也是个吏部主事,比之东翁还不如。

东翁怕什么?

延绥就挨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