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长序章(1 / 1)

对于写作,已经断断断的将近二十多年了。

我记得还是毕业后从东南沿海回家省亲的那段时间,与其说是省亲,倒不如间断了工作更为确切些。那是初去东南沿海,受了极热的天气,回到了家乡,像极了一个“逃兵”。

在那段日子里,铺开桌子,在院子的一树枝叶茂盛的酸梨树下开始用手记录着我飞驰的思想。

那是贰零零肆年盛夏到仲秋。

那时写了很多,也投了很多的稿,均以失败告终。

为了生计,很快又回到了东南,开始进车间,做了一个没日没夜的操作工,那种见不到太阳的日子一直持续了近十年。十年间,我成了厂报的常客,那种见报率几乎和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旗鼓相当,主管厂报的总监限制了我的上报率。和编辑部的老师商量了一下,头版二版的文章署了“本报编辑部”的字样,只有副刊的小豆腐块才署了我的名字。董事局和主管总监这才不了了之。

十年之后的贰零壹肆年,经好友搭线,和家乡的作协取得了联系。作协有个刊物,时常在上面发些文章,从此沉寂了十年的文学梦又被燃了起来。之前游离于网络的我,开始在纸约质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拙作。为了提影响力,在知名的网站上开了坑,写了几个长篇,相继扑了街,也失了信心,干脆就不那么坚持了。

壹陆年底回到家乡后,主持县刊物的文联主席退了休,换了新的主席,相互间的联系也少了,或许是刊物的质量整体要做提升,投过去的稿件发与不发已不得知,慢慢的忙于工作,文学的梦暂停了。

网络上有些网站很早之前就注册了,一直没有用心经营。

得了一个近乎于养老的工作,想着自己到了真正养老的时候再静下心来写写文章。身体的有些部件已然不听话了,时常跳出来与我作对。看来有些事情,心里想着,那就赶快的做起来,至于做的如何,暂且不论。怕不怕,现在不做,今天推明天,明天复明天,这事儿终究推到最后,一个字也没得见。

零柒年之前是用手写,零捌年之后有了微博、博客、空间之类的,很少用手写了,在电脑上敲出来,有时也懒得修改,就那样发布的。现在想来,都是匆匆,文风也是浮躁的紧。

现在要写,也是在心里盘算了很久才定下来的。

很多次,打开电脑,坐在电脑前一整天敲不出一个字。

以上的全是废话,你且权当废话听听罢了,说是与文无关,但与本部小部脱不了关系。

泾河龙王在我的家乡是个神秘的存在,泾河龙文化更需要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去传承。在泾河源县的老龙潭修建了“中华龙文化宫”,很气派,我去过好多次,每次都要到文化宫去感受龙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多年了,泾河龙文化仅限于《西游记》中的一段“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唐传奇里的《柳毅传书》,再多者,都是泾河源头口口相关的龙女与牧羊人的爱情故事。

仅此而已。

我曾经泾河龙翻案的长篇网文《新泾河龙传说》被一个网站买断了,近乎没有流量没有收益,扑了街,想再开个坑写《泾河龙传奇》,写了十几个章节也扑了街。长篇的节奏与结构把握的难度较大,学习了中短篇,于是有了“水煮泾河龙”系列的短篇,试着做了四个故事,效果还不错,本想再写几个,竟然被自己的懒惰打败了。

《天正寻龙秘史》原计划是写一个中篇小说,中篇小说在网站推荐少没有流量,在报刊杂志上以我的水准也很难入流,想了很久,想想还是写个长篇吧,在网文中估计勉强算是个中短篇。

我很佩服那些动辄上百万字的网络作家,也要向他们学习。是致敬,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更多的是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在保护、传承、弘扬泾河龙文化的进程中,留下自己轻微的足迹。

以上算是这部小说的序章,更多是些无关紧要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