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父弑君登基的更是数不胜数,百姓们各有各的被凌.虐法,但殊途同归的,就是都很凄惨。
面对沉重赋税徭役、即便能够勉强活下去、艰难长大的人,那也要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种种困苦折磨,还要担心哪一天会被无缘无故就抓去杀死等,彻彻底底亲身阐述了什么叫做“朝不保夕”。
想要在那种时候活下去,真的很困难。
“我们看几个数据,就能知道那阵子到底有多么可怕了。”李晓诗道,"据统计,在那个时期,平均每10年就要更换一个朝代,平均每3.7……也就是不到4年,就要换一个皇帝。”
“而且除了政权更替频繁的人祸以外,那时候的天灾也很频繁,只有记载的,五十多年间就有六十多次水灾,黄河决堤十几次,二十多次蝗灾,旱灾瘟疫等也屡见不鲜……这样的天灾之下,还有统治者们的各种冷漠操作,为了保护自己的城池,朱温等人都曾做过人力迫使黄河决堤的事,导致数不尽的百姓被淹,死伤、流离,惨不忍睹。"
不打算过多叙述这一部分,李晓诗统一地全局地列了一下这个时期的情状,又摇头:“其实,晚唐到五代十国的这段日子里,有记载的天灾远没有唐初时候以及开元年间频繁,但加诸在百姓身上的,却远比唐初和开元年间要惨烈得多——世人只知太宗贞观之治玄宗开元盛世繁华鼎盛,却少有提到这些时期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的,由此可见,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一个好的统治者有多么的重要。”
虽然大家一直在骂李隆基,但是李隆基的前期实实在在干得不错,开元盛世不是假的,也是曾被人传颂过的,李晓诗虽然不太喜欢他,却也不至于不承认他的功绩。
但她是这么想的,其他百姓却不这么看。
呵呵,功大于过?如果他的“过”没让那么多百姓去死,那还可以原谅。
讲完了自然灾害,李晓诗带继续道:“比起春秋战国,再比起魏晋南北朝,虽然一样的礼崩乐坏,但其实五代十国这段历史都要更昏暗,更残暴,他们带给百姓的都是
无尽的苦难——究其原因的话,老师说,其实是因为统治阶层的原因,在春秋战国甚至魏晋三国那样的一个混乱时期,那些各个势力统治者们都是尊重文人和人才的,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到处游学、三国时期文人被各个势力招揽等,哪怕是魏晋南北朝,那也依旧是这些文人阶层掌控着君主——虽然这给后边带来了‘世族’的问题,但同样的,与这些并行的还有‘礼法‘人伦’。'
如果详细了解古代史国这段历史,那就会发现,在这段至暗的时期里,那远远不止“礼崩乐坏”这样简单。
黄巢起义杀掉损伤了许多的公卿世族,与之同来的是这些通过起义或叛乱而割据的大军阀们对文人礼教等发自内心的不屑,对知识分子的轻蔑和迫害导致了他们彻底抛弃礼治、完全就是野兽的行径,崇尚武力,有什么就靠武力和拳头就是了。
根本不在乎什么天理人伦,他们是彻彻底底把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儒”放在地上践踏。
"所以,这也才会有五代十国这么一个情况的出现:帝王将相甚至会连字都不认识。这种时代已经不是能用简单一两句话来概括的了。"
李晓诗无奈着,两宋的文人们也纷纷点头。
就是就是,一群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让这种人掌控国家大权,那就是为祸天下!没听到李晓诗说的么,这些五代十国的统治阶级们,那简直就是禽兽和妖怪啊……?礼教、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国家迟早会变成蛮横无理的疯子国度。
呵。
一群莽夫。
他们这么想着,就见天幕上的李晓诗挠了挠头,语气有点不太肯定,很是迟疑:“嗯……所以,可能这也给之后的宋朝做了个参考吧,让他们往另一个方向去了——极大程度地重视了文化,让华夏
文化璀璨了起来。而且又有世家元气大伤的问题在这里,士族不再垄断科举考试,之后的宋元明等的考试也更加公平了。"
还是那句话,历史都是有两面性的。
有其黑暗反面,对于当下的残虐,就也有在后世宏观史学上看待的正面意义,不管是促进还是其他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东西。
随着学习的越多,李晓诗对这一点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了。
但她很懂事地没把
这种话在这个时候说出来,因为这对于生活在五代十国的百姓来说,可能是一种二次伤害,字里行间都会充斥着后世的傲慢。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虽然分立割据,但远至秦汉近至隋唐,带给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大一统’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长期政治统一的思想影响着每个地区的人们,所以,在之后的华夏,分久必合,这也是个必然的趋势了。"
在这样的结束语中,这长而又长的一节课终于到了尾声,课本上的内容差不多就到此为止了,不过李晓诗很贴心地补充了一点其他的内容。
“其实五代十国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