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回京城(1 / 1)

羊毛岛海湾三面是陆地,进入海湾后风小了很多。雨下得淅淅沥沥的,所有人都已经淋湿了。

船长看见何雨柱紧张的样子,笑着说:“小伙子,害怕了吧?这点浪头算什么?这是小意思!”

“大叔,你们都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

船长不在意地说:“渔民呐,就是在风浪里讨食吃!”

六点多点,他们的船终于靠近码头。刘队长已经在数靠岸的船数了,嘴里不停嘟囔,“都回来了吧?”

有位大哥安慰他,“咱们船是跑的最远的,别的船都跑不远,肯定回来的也早!”

码头上有一位渔民正在朝海里眺望。不等船停稳,刘队长已经跳上码头,他朝着那位渔民喊,“还有没有船没回来?”

那位渔民焦急地说:“队长,我二哥他们那条船没回来,他们到赤屿岛那块去了!”

刘队长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再等一刻钟,要是他们还不回来,我们就去迎迎他们!”

幸好没过多久,雾雨蒙蒙中,有条小船从远处出现了。

船靠岸了,那位渔民翘着脚张望,直到看到他二哥下船,“二哥,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他二哥全身湿漉漉的,瓮声瓮气地回答,“别提了,阴沟里翻船,都到两岔那里了,谁知道一个浪头,我正站在船尾,把我打下去了!幸亏他们给我扔了条绳下来,差一点我就……!”

下海的人不喜欢听不吉利的话,他兄弟赶紧制止他,“呸呸呸!”

看到所有人安全回家,刘队长松了一口气,开始安排把鱼整理记账然后送水产公司。

目前为止,六十年代农民渔民牧民的生活何雨柱都有接触和体验。六十年代的农村人生活太艰苦了,单单一个能吃饱饭就是农村人最大的愿望和幸福了。

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相比,种地的庄稼人这几年的生活已经好多了,每天在地里累死累活,至少不用挨饿了。但是每天大多吃玉米地瓜,平时哪里能看见点肉,也就过年吃一点。

内蒙的牧民们有肉吃,但是粮食少,四季跟着牲畜转场,居无定所,严寒冬季,牛羊也要吃草,牧民们也要顶着雪和寒风去放牧,也跟着牲畜们一起住在寒风凛冽的草原,住地窝子,住毛毡房。

羊毛岛的渔民虽然土地少,半耕半渔,好歹打鱼能填饱肚子,但是在海里打鱼哪里是何雨柱看到的几次这么简单啊,风雨来了,一个浪头就能把小船打翻,冒着风险都是为了填饱肚子啊!

民以食为天,何雨柱每一天都对这句话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这次是何雨柱第一次经历海上风雨,晚上他想吃点好的,再喝点酒。

回到招待所,他先蒸上满满一锅三四十来个大螃蟹,再清炖上一锅海鲈鱼。

这个季节正是螃蟹肥美的季节,海鲈鱼每一条都得两三斤重,吃海鲜,配点白酒,海鲜和白酒相得益彰,喝得微醺,才是恰到好处!

临睡前,何雨柱对亮子说:“亮子,明天日程安排还挺紧,早晨四点叫我起床啊!明天五点大潮,我要先去赶海,再给刘队长他们把粮食拉过去,还要给村里的渔民大哥们演示棉被和冰窖能让冰不化,幸好空间里还有冰!”

“主人,明天早晨我负责叫你起床!”

第二天一大早,或许是头一天晚上有风有浪的原因,海滩上各种海鲜很多,何雨柱捡了一百来斤海星,又到羊毛滩深水处去捞了些鲍鱼扇贝。

涨潮了,趁着渔民们还没走,他把空间里的冰块砸下来几小块放在棉被里拉到村委里,很多渔民都来看,何雨柱让他们把手伸到被子里试一试。

头一天质疑何雨柱的那位大哥深信不疑了,“兄弟,我错怪你了,我没文化,不懂这里面的科学,这里面凉飕飕的呢,以后我们地窖肯定也是冷的,还真能成冷库呢!”

何雨柱指着棉被对大家说:“大哥们,这个棉被严实,里面的冰块就不会化。你们的地窖就像这个棉被一样,咱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地窖严实。比方说这个地窖门得厚,要是门薄了,那等到夏天的时候热气就进来了!”

刘队长挠挠头发:“那得多厚的门啊!”

有一位大哥说:“队长,咱们可以做两道门,一道门在地窖口,一道门在地下,这样就严实了!”

还有人说:“咱们可以用玉米秸编一层门,盖住地窖口,太阳就不会晒透地窖口了!”

“对对,这些都是好方法!”

何雨柱想起了羊毛岛上淡水不是很多的问题,“刘队长,冬天你们可以把海水引到岸上水坑里,让海水在岸上结冰,这样既方便采冰,也不用浪费淡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想办法,仿佛这个冰窖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好生活的曙光。

这次羊毛岛之行,何雨柱只待了四天,他惦记着刘建要给他介绍对象的事呢,星期六下午他就已经回到了京城。

下了火车,拎着包扛着麻袋,他坐上公交车,直接就到雨水家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