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第 29 章 两兄弟听了……(1 / 3)

两兄弟听了这话点了点头,如果拖一拖就可以不走的话,他们肯定是愿意厚着脸皮拖下去的,只是他们心里也知道,这次估计是非走不可了。

谁让他们又是农村来的又是五八年以后的呢?属于政策里必走的那一批了。

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安慰自己,已经当了三年工人了,攒下了好几百块钱,家里的日子现在也越来越好了,也算是值了,比起那些从最开始就因为不识字而报名失败的人,更是要幸运多了。

可就算是这样,明明安慰了自己许多,心里还是闷闷的。

当了三年学徒,终于转正了,曾经他们多么期待这一刻,可是现在全都化成了泡影,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再回来的机会。

乔和平很明显的感受到了两兄弟低落的情绪,不过他也能理解。

就是他自己也都没有想到好好的居然会有这么一出,突然就要大规模精简了,前两年才招上来的工人,现在又要让人回去了。

新进厂的工人要三年才能转正,两兄弟认认真真当了三年学徒,才转正一个月就要离开,这对于何成文、何成梁他们来说的确是晴天霹雳。

只是他暂时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精简职工的政策是全国性的,而且是一刀切,按照现在得来的消息来看,五八年之前进厂的倒是还有留下的可能,但五八年之后的想要留下的就有些难了。

他这会也只能干巴巴地安慰两句,希望两兄弟心里能好受一点。

何成文、何成梁只失落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打起精神道:“姑父,你不用担心我们了,当了三年工人赚了这么多钱,我们觉得已经够本了,现在回去就回去吧。而且我跟成梁这三年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指不定在公社或者镇上还能找到份工作呢。”

乔和平如何不知道两兄弟说这话也是为了不让他担心,唉,只能说这个政策实在是来的太不是时候了,要是成文、成梁他们两兄弟能早一年进厂就好了,这样这会儿就不用走了。

虽然不知道头顶的铡刀什么时候落下,但只要还没离开钢铁厂,两兄弟就继续认认真真的工作着,每天还是正常上下班,一点也没有马上就要被精简回乡而懈怠变得开始迟到早退。

可就算是这样,命运也没有眷顾他们,还没过两天呢,厂里面的各级领导就已经开始挨个找他们这些来自农村一九五八年以后进厂的人谈话了,希望他们可以尽快收拾好行李离开。

虽然领导们也很照顾他们的情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话也并不刻薄,可是透露出的中心思想让人情绪没法不低落,到底还是要离开的,拖得久也没有用。

而不到一个星期,也的确有不少人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了。

这批职工觉得厂里的领导们说的对,离开钢铁厂选择返乡,既可以为国家减轻粮食负担,也可以支援乡下农业,再者说,不少没有受灾的农村地区这会儿在粮食供应上面估计比城里条件还好呢,回去之后至少不用像现在这样饿肚子了,因此也回去的爽快。

两兄弟虽然知道他们也逃脱不掉,但还是想尽力多拖两天呢,万一呢?万一就能留下呢

只是没多久,他们就知道了,厂里是有精简指标的,没达到这个指标之前,肯定是不会停止精简的,等他们这批五八年以后进厂的农村人都精简完了之后,还得继续动员那些五八年以前进厂的农村职工呢,不然这个指标都达不上。

何成文、何成梁两兄弟这个时候也终于心如死灰,打算回家跟家里商量一下要被精简的这个事了,家里人都还不知道呢。

何英英也是知道厂里的精简政策的,因为两个侄子的原因,她把厂里下发的文件来回看了好多遍,想要留下还真的困难。

最近政府关于精简职工的工作会议开展地十分频繁,就几天时间,文厂长还有厂里的党委书记没少去政府那边开会,多的时候一天三四场。

而且现在还实行奖惩制度,对于完成精简职工指标任务的企业实施政策奖励,而动员职工回乡指标完成太少的企业在大会上立典型批评,总之政府那边对精简这事狠抓落实,各个国营大厂的压力很大。

因为最近钢铁厂精简职工的指标一直都没达标,文厂长急得嘴上都起泡了,厂里的动员广播也一遍一遍地放着:“党中央、主席发出工业职员‘大办农业’的伟大号召,积极响应,奔赴农业一线,回乡支援农业生产……”

何英英想不出办法,最后直接劝两个侄子道:“反正现在厂里也没有强迫离开,只是在一直动员而已,你就先不管,厂里不是有精简指标吗?拖到最后厂里那个指标达到了,你们就算没走应该也不会逼你们。”

何成文、何成梁虽然也觉得姑姑说得有道理,可是在一次次的动员谈话中,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内心在不住地动摇,甚至在想,会不会回去比较好?毕竟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去支援农业,农业好像比工业更需要他们?不回去思想觉悟是不是不够高?

像何成文、何成梁这样正在动摇的工人不在少数,大家都在思考到底要不要返乡。

文厂长作为钢铁厂的厂长,其实心里也不想精简职工的,现在追求高速度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