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荣归故里 亲眷不贤(2 / 4)

将人赶回去吧?你爹爹想要低调行事没错,但总要给人留些颜面,以免我儿被人说嫁入王府后,便不认家乡父老。”

这话初听,没什么问题。

可其中也不免掺杂一些谭氏的个人情绪在内早年间,因陈家一族只有一个陈景彦以区区知县之职撑门面,在本地世族中已明显露出了衰败之象。

甚至发生过别的世家侵占陈家田宅之事,正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陈景彦才不得已应下了阿瑜与吴逸繁的婚事。

彼时吴家有吴维光在朝中任一部尚书,正是如日中天之时,陈景彦的‘不得已’并非看不上吴家,而是因为吴逸繁‘私生子’的出身,在世家中又不是什么秘密。

陈景彦不过是为了给家里找个靠山,才捏着鼻子忽略了吴逸繁的出身污点。

到了今时今日,陈家在颍川之盛,已远超当年吴家。

早年所受屈辱,一朝得洗。

谭氏自然不抗拒杜尚意这般大张旗鼓的迎接!

富贵归乡,自当锦衣而行。

好让前些年那些趋炎附势之辈看清楚,到底谁家才是颍川世家之望!

而和她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阿瑜的祖母,梁氏.

午时初。

省亲车队抵达陈家祖宅所在的柳川。

祖母梁氏身穿灰色底子彩秀团花大袖衫,头戴嵌玉抹额,梳理的一丝不苟的银发内插金凤簪,亲自站在院门外迎接。

身后,一帮年龄各异的孙男娣女翘首以盼。

梁氏身左,站的是一脸和煦笑容的颍昌知府,身右,是留在老家侍奉老母的陈家三郎陈景虞。

颍川世家中的钟、庾、谢、裴等各家当家人,纷纷立于大门两侧。

原本,此处应有吴家一席之地。

可如今.原本颍川最为风光的吴家已成昨日黄花、烟消云散。

吴家先例,也正是其余各世家恭敬等候一名‘侧妃’的重要原因。

当今世家,虽清名仍在,却在面对军头屠刀时,毫还手之力。

眼下齐国政局已逐渐清晰,未来相当久的时间内,淮北楚王几乎可一言而决一族兴衰荣辱。

因其余世家早年和楚王井水不犯河水,并无交情,如今便是想加入淮北团伙,也缺了契机。所以,他们才表现的如此温顺,想要借陈家这层关系,尝试在这场世间大局中入局,为家族谋福。

这边,车队刚刚停稳,自有陈家下人上前放稳车凳。

随后,谭氏、程氏以及阿瑜分别踩着车凳下车。

前两人下车时,梁氏尚能保持淡定,但看见阿瑜时,老太太稳不住了,抬腿便走了过去。

陈景虞连忙搀着母亲跟了过去。

“媳妇拜见母亲.”

陈家规矩好像还挺大,谭、程两人赶忙行礼,动作标准、态度恭敬。

“嗯。”

淡淡嗯了一声,梁氏却未做停留,眼睛一直落在阿瑜脸上,直到走近阿瑜身前一尺处才停下了脚步。

“孙儿叩见祖母。”

阿瑜说着便要下跪磕头,却被老太太一把捞住胳膊阻止,随后紧握阿瑜小手,尚未开口已红了眼眶,“好,好,我孙儿长大成人了.”

阿瑜幼时跟在祖母身旁直长到八九岁才回到爹娘身边,祖孙自是有真切感情在,见祖母动情,不由也红了眼睛,低喃道:“孙儿不孝,数年未曾归家探望祖母,祖母身子可还康健?”

“出嫁从夫,祖母不怪阿瑜。走,回家!”

说罢,扯着阿瑜的手往陈家祖宅走去。

六旬老太,脚步比以往利落有力了许多.跟在后头的谭氏虽方才被婆婆小有忽略,此刻却一点不介怀。

呵呵,阿瑜是她肚子里生出来的,此刻见女儿风光,她内心喜悦一点不比女儿少。

当初自己那极有主见的小丫头,如今不但成了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陈家的骄傲。

午时二刻,陈家中门大开,迎阿瑜入府。

开中门,迎外嫁女,可以说是破格,也可以说稍有逾礼。

但更破格的还在后头,阿瑜进府后还没来及休息,便被三叔引着去往家祠拜了历代先祖。

这更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即便当今世家式微,但陈家如此超规格接待一名王爷侧妃,还是让其余世家私下腹诽:这般讨好那楚王,陈家丢了咱颍川世家的脸面。

想当年,唐皇想求娶五姓七望之女为后,亦不可得。

再看看如今,一名王爷侧妃,却成了陈家贵人、成了各世家的救命稻草一般。

哎,世事变迁,令人唏嘘感伤啊。

可即便再失落,众人也只敢在心里逼逼赖赖,当面无一人不夸‘陈家女秀外慧中,雍容有仪,天生贵气.’

午时中,陈府开宴,招待众多来宾。

后宅女宾中,按说以阿瑜的辈份,别说主桌,便是副桌也坐不上。

阿瑜很自觉的和家中姐妹坐了同一席,数年不见,姐妹间少许陌生感也在阿瑜的引导下迅速消解。

尚未开席时,远处一位五十许的老妇领着两名尚未疏髻的小娘,站在厅内踮脚四处打量,似乎在找寻着什么人,直到看见阿瑜的身影,不由面色一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