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父子局(2 / 3)

国上下齐心协力造成的。

沙皇需要廉价士兵,工厂主需要廉价劳动力,拥有土地最多的大贵族,宁愿放着土地白白荒芜,不产生任何利益,也不会主动开发,美其名曰田园风光。

他们从未想过,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哥萨克,和工人一样,同样都是帝国内部最不稳定的群体。

1917年,圣彼得堡工人起义,奉命前往镇压的近卫军拒绝开枪,沙皇失去了最后一道保障。

绝大部分近卫军士兵,和那些起义的工人一样,都是哥萨克。

乔治希望能给哥萨克找到一条出路,让愿意打仗的人去打仗,愿意种地的人去种地,让反贼——

让反贼去西伯利亚,乔治欢迎。

“那就去吧,这里的房子随意你们挑选,我只有一个要求,无论如何,你们必须遵守帝国法律。”乔治不会放任自流,他将这些哥萨克从拉多加湖带到罗夫诺来,就要负起责任。

这也是对帝国的责任。

伊万离开后,乔治发现他的贴身卫兵伊万同样泪流满面。

“你怎么了?”乔治和尼古拉一样,关心自己身边人,他可不想在睡梦中挨一刀。

“公爵,谢谢你——”伊万的眼泪越流越多,在乔治的印象中,他是个从不流泪的人。

“伊万是我的父亲。”伊万的话让乔治大吃一惊,他刚才甚至没有和他的父亲打招呼。

乔治很不理解。

“我现在不再是他的儿子了,而是你的卫兵。”伊万的话让乔治震惊,哥萨克都是这么冷血无情的吗?

真不是。

哥萨克不是不重视亲情,而是传统意义上,从军就是出家,忠孝不能两全,既然选择忠诚于沙皇,那就斩断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这就是很多退伍老兵宁愿在城市流浪,也不返回家乡的原因。

“你在说什么疯话,如果你连你父亲都可以不要,我还敢把你留在身边吗?”乔治从不违背天理人伦,俄罗斯不知道对哥萨克多苛刻,才会形成这样扭曲的传统。

橡团第一批士兵就来自沃尔科沃村,这批士兵现在都在橡团服役,乔治当天就为这些士兵批准3天的探亲假,并且每人发放50卢布,允许他们回家探亲。

命令发出后,乔治不得不在站长办公室门口,接受沃尔科沃士兵的列队效忠。

哥萨克人命贱如蝼蚁,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

战场上战死的哥萨克,连个墓碑都没有,死在哪儿,就葬在哪儿。

重伤的哥萨克只能得到少到可怜的抚恤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很多人无奈自杀。

像叶罗欣这样有能力接济袍泽的哥萨克毕竟是少数。

米柳京改制的一大恶果是,导致大量年轻力壮的哥萨克流落在城市里,他们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就像孤魂野鬼,对帝国只有仇恨。

乔治不能眼睁睁看着情况继续恶化,离开圣彼得堡之前,乔治向军部表示,如果可以的话,将今年退伍的士兵送往海参崴,乔治承诺会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不会让他们流落街头。

乔治的本意是减少隐患。

军部却直接拒绝。

俄罗斯国内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每年的退伍老兵呢,他们是最好的工人,刚刚离开军队,思想比较单纯,最容易管理,最容易满足。

圣彼得堡一些工厂,甚至会在退伍季到来前,将工厂里的一部分工人遣散,为迎接退伍军人做准备。

至于那些被遣散的工人如何生活,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了。

伊万——老伊万效率高,抵达罗夫诺的第二天,就挑选出来50名年轻人供乔治驱使。

这50人年龄都不超过30岁,男女各半,乔治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打扫卫生。

罗夫诺火车站的底子还是挺不错的,候车厅的墙壁是用石头筑成的,屋顶使用的琉璃瓦,门上的玻璃偶有破损,更换后,并不影响继续使用。

站台上的积雪清理完毕之后,乔治才注意到,站台居然是使用条石铺就的,只是因为长期无人打扫,所以才遍地泥泞。

小伙子们都很勤快,这里将是他们未来工作的地方,乔治给他们开出的薪水是每人每月10卢布,这个标准比近卫军的薪水都高。

姑娘们的薪水是6卢布,她们是售票员和服务员,候车大厅和售票大厅的卫生工作就由她们负责。

虽然薪水并不一样,姑娘们都不以为意,乔治为她们准备了崭新的制服,售票大厅和候车大厅的卫生打扫完毕后,环境整洁,光线明亮,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不拿钱都很开心。

小伙子们要负责站台部分的工作,他们都接受过军事训练,个个都是合格的安保人员,乔治要求他们提高警惕,尤其注意陌生人。

维特本来想把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部撤走,乔治要求维特至少要留下一名站长,一名电报员,和一名扳道工,以维持火车站的正常运行。

维特没有故意找麻烦,他是个聪明人,知道乔治的底线在哪里,继续惹怒乔治的话,维特就要倒霉了。

维特留下的站长叫纳西莫夫,49岁,从14岁开始就在铁路部门工作。

俄罗斯的铁路,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