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我有一个朋友(2 / 2)

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文化融合是个漫长的过程,不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看不到效果。

叶罗欣的建议很及时,乔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第一批刚入籍的华人,在海参崴安顿下来,一上来就征兵比不是好主意,搞不好这点人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了。

哥萨克生来就是战士。

华人传统却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那就让想种地的去种地,想当兵的去当兵。

海参崴冬季冰天雪地,地种不了。

于是就有很多华人进厂务工,多多少少是一份收入。

“他们都很聪明,学东西的速度很快,一些简单的工作,只需要一两次示范,他们就可以上手操作,有些天赋比较出色的人,熟练程度已经不亚于我们的一些老工人。”伊戈尔对华裔工人的学习能力表示惊讶,图拉培养工人,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过。

图拉都已经成立200多年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海参崴这边没有成熟规则,用人制度远比图拉更灵活,工人想要学技术,也没有图拉那么多要求,只要愿意学,老师傅就愿意教。

毕竟教出来熟练工人有奖金。

嫌麻烦不想教,或者对自己的技术敝帚自珍不愿意教也没关系。

还是那句话,你不想教,有的是人愿意教。

乔治工厂里有十几位特意从圣彼得堡聘请的老师傅,他们不参与生产,唯一的任务是带学生。

不参与生产,自然也就没有薪水可拿。

这些老师傅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带学生。

乔治也大方,带出一个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师父可以得到50卢布奖金。

这个标准很高了,今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傅,仅奖金就拿到500卢布。

伊戈尔的薪水,也才500卢布而已。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超过100名熟练工人,卡尔正在研究乌拉尔机械厂生产的炼钢设备,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可以自己设计生产炼钢设备——”卡努尼科夫这里也有好消息。

乔治的思维有一个误区,一直都认为专业设备只能定制,没有其他获得途径。

这大错特错。

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还没有精细化到专业设备的程度。

乔治这一次来海参崴携带的机器,跟蒂埃里从美国采购的机器没什么两样,主要就是车床、铣床、磨床这几样,所谓的工业母机,就是由这些机器设备组成的。

蒂埃里从美国购买的机器,很多都是被美国工厂淘汰的,磨损比较严重,根本无法用于加工。

为了修复这些机器,卡努尼科夫和伊戈尔花费了很多心思,他们花费大价钱购买零部件,对机器进行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卡努尼科夫和伊戈尔发现,他们购买的这些零部件,海参崴在拥有了炼钢厂之后,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生产。

有了炼钢厂之后,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

乌拉尔机械厂产能有限,不能满足乔治对炼钢设备的需求。

尼古拉给乌拉尔机械厂发电报,让乌拉尔机械厂把炼钢设备的设计图发一份过来,没有机器,图纸总有吧。

有了图纸还不够。

炼钢技术是在实时更新的,乌拉尔机械厂生产的炼钢设备,并没有应用所有新技术,所以效率也就不够高。

卡努尼科夫和他的学生,今年整整一年,都在研究如何改进乌拉尔机械厂的炼钢设备。

所以海参崴的炼钢设备如果投产,将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炼钢设备。

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乔治这个领主别的没有,就是有钱,而且大方。

炼钢设备一直以来都是乔治最大的心病,卡努尼科夫居然能解决这个问题,乔治大笔一挥,先给一万卢布的奖金再说。

卡努尼科夫如梦似幻。

卡努尼科夫的学生死的死,跑的跑,只剩下四个。

也就是说卡努尼科夫和他的学生,每人都能分到2000卢布。

19世纪末的当下,老婆才100卢布一个。

“我在圣彼得堡还有一些好友和学生,他们也想来符拉迪沃斯托克——”卡努尼科夫希望增强海参崴的科研能力。

有科研,才有成果,才有实力,这份收入,才能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