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破城(2 / 3)

抗清 傲骨铁心 2117 字 4个月前

李复国强攻四次不果反而折损近三千将士的教训血淋淋的摆在这。

“这位小虎帅急于求成,不是大将之材。”

田文在了解新野攻防经过后给虎帅之子李复国下了这么句评语,并抱怨赵进忠不应该逞能白白折损弟兄。

自知有错的赵进忠红着脸不吭声。

“谁也不是天生会打仗,所谓精兵不过是百战余生而已,所谓天纵之资名将也不是没有,然而更多的是不断跌倒不断爬起的名将。”

虽然伤亡很大,王五却没有把责任都归咎于李复国,在他看来世间大多数名将成功的经验在于不断总结错误,减少错误。

小虎帅出生时其祖父李锦在南宁刚刚病死,祖父死后襁褓中的李复国便随其父李来亨转战各地,最后在夔东山区落脚。

因而二十年下来李复国其实没有受过系统化军事教育,成年之后所经历的战事都是围剿与反围剿,于如何攻城这一块基本就是个“小白”,没有任何经验可言。

所以,这件事他王五有一定责任。

如果他将指挥权交给经验老道的左都督郭升,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但显然,于政治上,他只能将指挥权交给李复国。

即便给郭升,郭升也不会接受。

有些事,无奈也要做。

世上也没有人不犯错,关键在于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如果李复国能从中吸取教训,将来未必不会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名将。

可王五担心这位小虎帅会因自尊心作祟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就是嘴犟。

不过,在见到这位小虎帅时,王五发现自己多想了。

李复国在见到他时便主动将攻城失败的责任承担了下来,请求王五以中军都督“前敌总指挥”的身份对其严惩。

严惩?

王五怎么惩罚,对方不仅是明朝的临国公世子,更是顺系的“太子”,而他现在名义上是吴三桂封的平虏侯,压根没资格惩罚李复国。

双方其实是“友军”。

皖国公世子刘亨和左都督郭升等人见状也一同下跪求罚,这更让王五不好惩治,只能象征性的斥责几句,让李复国将功赎罪。

随后亲自带人仔细观察新野城防,继而命人将缴获的邓州、唐县两支清军的军旗丢在城下,劝说城中守将郑天均弃城投降。

只要郑天均现在投降,王五仍可免其一死。

毕竟,从双方立场来看只是各为其主。

然而,郑天均害怕吴军因为前几次攻城伤亡太大不肯放过自己,因此咬牙不愿投降。

真就要和新野共存亡了。

事到如此也没什么好说,王五立即召集诸将部署攻城。

命忠勇镇主攻新野东门,忠武镇主攻新野南门,北府兵余部主攻新野西门,留北门不攻。

张鹏羽同卢三畏各领骑兵千余于北门五里外机动。

围三阙一的道理。

若清军弃城由北门出逃,则由骑兵负责歼灭。

吸取李复国强攻教训,又于攻城之前下令集中忠武、忠勇两镇所有火炮,对准新野南门狂轰。

指挥炮击的是原西营降将王胜明,现任忠武镇炮兵指挥,该镇与忠勇镇的炮手除部分原先归降的绿营兵外,大多都是被俘的汉军八旗炮手。

因为炮兵的专业性太高,导致不少被俘的汉军八旗军官在两镇任职。

王胜明的副将就是原汉八旗佐领安胜忠,此人归降以后对忠勇镇炮兵建设出了大力。

只是那帮汉军炮手被俘以来还没有参加过对清军的战斗,不少炮手情感上仍然倾向于清军,因而在将大炮向新野城墙瞄去时,一个个心中都很复杂。

既不想“友军”死在自己炮弹下,又不敢抗令不发炮,真就是左右为难。

“敢有不发炮者,空炮者,故意不中者,斩!”

安胜忠如何不知道炮手们心中作何想,为在总管大人面前表现自己,亲自带人压阵监督。

最终,现实的压力还是迫使那帮汉八旗的炮手向着城中打出了炮弹。

“轰”的一声,炮弹的轰鸣声在新野城头响起,惊得城上的清军下意识蹲了下来。

接连几发,却都是试射,不像之前北府炮兵那般一窝蜂的打出去。

这就是“专业”了。

清军的汉八旗炮队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职业的炮兵存在,源于明朝的登莱新军,师从葡萄牙军队,说汉八旗炮队是亚洲最强的炮队也不为过。

然而这支被清廷寄予厚望的炮队却没有败在与敌人的正面较量中,而是败在前往战场的途中,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不再眷顾紫气东来的大清。

城墙上郑天均脸色极度难看,吴军新运来的火炮实在是太多了,远处一字排开那一门门黑洞洞的炮口看的不止他这个总兵大人头皮发麻,也把城墙上的绿营兵和守城青壮们看的心头狂跳。

“预备,放!”

随着王胜明手中三角红旗落下,两个镇的上百门火炮同时向新野南门轰去。

持续的轰鸣声一直没有停,不断有炮弹落到城头,掀翻那些躲在城墙后的清兵,或是“砰”的一声将城垛砸得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