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3 / 7)

正因如此 , 他先前才会暗暄命人四处放出流言 , 假称先王后李氏所生之幽王 、

哀王 , 并非先王亲子 , 而是李氏与春申君嬉和所生 , 以此证明自己夺位之事名正言顺

在这重视孝道的时代 , 他宁肯亲自给亲爹种上一片绿草原 , 亦不肯世人将他视为狼子野心之徒 , 秦王此番竟公然在战书中 , 指责他杀兄一事 , 怎能不令他气得跳脚

如此一来 , 楚王愚求和的心思登时消散一空 , 当即便改口附和昭氏与景氏 , 召来项燕任命为主将即刻操练士卒 , 又命人在国内加征士卒 、 筹备粮草 , 备战 !

比起想趁机灭掉秦军主力的昭让与景初等人 , 屈附听闻此事却面色大变 , 急匆匆提前回到府中召集族中众人密议 ..

六月 , 秦王嬗政亲自在咸阳城外濡水之滨 , 以秦酒为七十万秦卒壮行 。

跟随士卒一道南下踏入楚地的 , 还有一支豪华的秦将战队一一

以王翦为主军的秦军 , 在陈城一商水一新蔡一舞阳一平舆为第一战线的战略部署下 , 由李信 、 桓猗 、 蒙武 、 章邰 、 刘季 、 钟离昧等人为偏师主将 , 各带一队偏师分别沿淮阳 、 汝水 、 颖水等地绕行 , 以穿插迂回的副线作战方式 , 四处侵扰楚军 , 令项燕所率之主军 , 根本无法同时抵达各地施援 。

当然 , 这也是秦军在灭六国战争中 , 打得最艰难的一战 。

一则 , 楚军的士气远胜山东列国 。

所谓征伐士气 , 大多时候并不因君王而生 , 而与将领的个人能力与威信息息相关 , 这也是名将带的兵士气更高昂的原因 。

因为 , 在战场上冒着性命危险厮杀的士卒们 , 所有的精神支撑全来自对将领的信任 , 一个屡战屡胜的将领 , 能最大程度激发士卒对胜利的渴望一一对胜利的渴望 ,

便能转化成激昂的士气 。

而项燕 , 便是这样一位赋予楚军无限希望的将领 , 就如赵国士卒迷信李牧一样 , 楚国士卒也将项燕视为精神领袖 。

甚至 , 驻守各地的士卒根本无需见到项燕 , 只要知晓他们的上将军还活着 , 他们便有无穷无尽的勇气 , 再次抓起武器与秦人决战 , 坚信项燕一定能带他们击退秦军

二则 , 楚国不但士卒众多 , 战斗力亦远胜颓废的山东列国 。

君王狂妄自称 “ 我蛮夷也 , 不与中国之号谥 「 的楚国 , 有荆楚八百年独特的文 f

历史 , 无论语言抑或服饰礼仪 , 皆与中原各地不同 , 而楚地之民风 , 向来更为奔放彪悍 。

而楚国数百年间灭掉的夷狄诸国之民 , 在漫长的时光中 , 渐渐也将自己视为了楚人 , 这些打着赤足亦能在山间健步如飞的夷狄后代 , 上了战场更是十分骁勇善战 。

(2)

三则 , 楚国地形复杂 、 河道遍布 , 又早在楚威王时期就组建了专擅水战的舟兵 , 楚军借助对地形的熟悉 , 屡屡将秦军推至水边迎战 , 对水战毫不娴熟的秦军为保存有生力量 , 只得仓皇后撤 。

毕竟 , 当年世人闻风丧胆的杀神白起 , 曾三次亲自发兵攻楚 , 一路取洞庭 、 破五渚 , 纵便最后鄢郢一战破楚都 、 焚宗庙 , 亦未能如愿成功灭楚 。

如此一来 , 这场战事便僵持了下来 , 虽然两军在数场小战中各有胜负 , 但秦军所夺城池 , 相对于广袅的楚地疆域而言 , 依然不过杯水车薪 。

但王翦并不着急 , 只命各地将领按原计划 , 继续搅乱楚军士气 , 同时安营筑堡耐心等候时机便可 , 绝不可擅自轻敌冒进 。

当日商议作战计划时 , 君王考虑到楚军元气仍在 , 楚地又地广人众 , 便否定了桓猗提出的速战速决之打法 。

鉴于如今秦国已灭三晋与燕齐 , 再无后背受敌之忧 , 更有巨量丰产粮食支撑 ,

嬴政认为 , 打王翦最擅长的持久战 , 才是最稳当之道 , 这才制定了 “ 避其锐气 , 击其归 「 的匹敌制胜方针 。

八月 , 两军仍在秦军的小幅攻城略地中僵持 , 项燕一人统领四十万大军 , 却并未与王翦手中的四十万大军正面交锋 。

两名考将 , 都在指挥着各处支线进退的无声布局中 , 暗暗较着劲 。

项燕虽知这场战争 , 必将以秦军获胜而结束 , 且并不欲族人为楚国和自己复仇 , 但他依然如往常每一仗那般 , 以无比度诚的报国之心 , 谨慎而细致地规划着每一步战术 。

楚国虽注定要亡 , 但楚军既食君之禄 , 自当竭尽全力 , 将楚国灭亡的那一日 ,

拖到拖不下去那一刻 。

项燕驻兵于淮北河岸 , 不肯主动率大军出战 , 乃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一等冬日降临河水结冰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