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晓之以理(1 / 2)

“听说过啊!如净大师快讲吧!这个道理和现在栖霞寺遇到的问题有关系吗?”有些急性子的僧人马上就开始喊起来了。

“当然是有关系了,想想看,栖霞寺这样的情况已经维持了至少几十年了吧!”其实这是朱重八推测的,毕竟大元到现在也就是几十年而已!

“是啊!很多年了!”这个时候,一位上年纪的僧人终于说话了,因为朱重八这句话突然让他精神起来了,因为过去的那些事情关系着他的梦。

这位僧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出了事情,不得不落发为僧,但是原来这位僧人可是一位读书人,但是大元朝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太少了。

据史书记载,自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整个元朝共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

这位僧人年轻时,也曾想通过科举立身,但是那个时候,大元丞相伯颜擅权,连续废除了两届科举考试。想想看,科举考试可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的。

当时这位年轻的读书人,一怒之下就出家做了和尚,直到今天,也是几十年过去了。

“对了,历史上有件事你们都听说过吗?就是商鞅变法!”朱重八说到这里,看了大家一眼。

“听说过!听说书的先生说过的!”

“听说过就好!其实这治理国家和治理寺院,有的道理是相通的。一个国家想要富强,就要人们勤于生产,一个寺庙也是这样,也是需要勤于生产,增加财富!”朱重八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在非常认真的观察着大家的反应。

因为下面就是朱重八要讲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因为下面他讲的这件事情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话,对于朱重八来说,这次他协理栖霞寺方丈的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一个人如果从心里同意你的想法的话,下面你让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肯定会积极配合的,不会有别的想法。

对于这一点朱重八是非常重视的,在皇觉寺,朱重八对于那些僧人,还是老方丈都是这样的,虽然朱重八对于皇觉寺还有不同的办法,但是这些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栖霞寺来说,这里存在的问题和皇觉寺是不一样的,所以朱重八需要采取不一样的办法,这就是因地制宜,如果朱重八不顾这里面的实际情况,执意按照朱重八在皇觉寺那里的所做所为照搬过来的话,也许还会成功,也许会失败。

在皇觉寺朱重八是大力发展肥料,种子等事业,是因为那里周围都是不富裕的农村,朱重八只有这样做。

栖霞寺这里却是不一样,虽然这金陵附近也是有广大的农村的,但是金陵却是城市,而且是位于长江沿线的重要的大城市。

在这里可以做更有力的事情,为什么要盯着肥料不放呢?当然了,如果这里肥料或者是其他朱重八的发明能够卖出大价钱的话,朱重八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

等了很长时间,这才有僧人说话了,“是啊!我们虽然出家为僧,但是我们也是需要吃饭穿衣的,我们也是人啊!”

这样的话,以前没有人说过,也没有这样想过,但是既然有人这样说了,就会让大家好好的想想这件事。

这个时候,朱重八开始趁热打铁,“这位大师说的很对,我们也是人,其实僧人在开始的时候,也是和普通人一样,也是从事生产的,只不过在很多年前,有一个皇帝规定不让僧人生产,这样才传到现在的。大家不觉得这件事有点荒谬吗?”

“是啊!我们是出家人,怎么能听那些皇帝老儿的话呢!我们应该听自己的话,听佛祖的话!”

“对了,佛祖有没有说过不让我们从事生产呢?出家和从事生产根本是两码事,是不是啊?”朱重八再一次说道。

就这样,朱重八经过这样谈话的方式,慢慢的都把大家的思想给解放了,让大家的想法慢慢的一致起来了。

“其实原来我们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给禁锢了,让我们没有看到我们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就在长江边上,我们可以做生意啊!想想看,等栖霞寺银子多了,大家的吃穿用度都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对了,我还有美味的素菜,到时候,可以提供给大家品尝一下。”朱重八慢慢的就把自己的想法给说出来了。

因为有原来那么多铺垫,现在大家听着这些都觉得这件事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了,如果朱重八原来没有说过那么多话,突然说出来现在的这些道理,估计十个僧人有九个会反对如净大师的。

如果大家都反对这样做,想想看,这件事还有做下去的必要吗?

这就是朱重八的高明之处,也是朱重八的聪明的地方,其实在朱重八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无论让什么人做事,只要你能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那么他们肯定会听你的话的。

“我在皇觉寺吃过美味素菜和甘甜可口的西瓜,那感觉的是太好了,人家皇觉寺就可以把饭菜做的那么好吃,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这个时候,朱重八发现出现了其他苗头了,千万不能内讧,一定要风平浪静的。

“皇觉寺之所以把饭菜做的那么好吃,是因为我有配方的,等下我就把配方告诉斋堂的僧人,这样的话,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