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国可以说得上是一件十分“高大上”的事情。 除了“公派”,个人想要出国,不提昂贵的出行费用,就是签证也是难倒大多数人的问题。 也正是这场出国的热潮中,诞生了许多令李卫民感到“畸形”的事物,例如嫁出去。 特别是一些个别地区,这种风潮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末期。 美、马、泰、日...仿佛许多地方都遍布着中*“女婿”。 当蔡三得知要和李卫民出国时,一时间惊的目瞪口呆。 “愣着干啥,赶紧回家拿东西,咱俩去办个护照。” 听到李卫民的话,蔡三这才如梦初醒般,急匆匆的往家赶。 “护照”一词最早出现康熙年间,但是纵观历史上下,出国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像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唐玄奘,西天取经所用的“通关文牒”也算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护照”类型。 只不过根据李卫民的了解,正史之中的唐玄奘好像是一名“偷渡客”。 80年代初期,个人办理护照不说难如登天,也可以说是想都不要想,那时候出国手续都是由各单位统一办理,涉及到各种相关证明和政审,像是李卫民这样的无业游民没有丝毫可能。 但是到了85年以后国家出台新的《********出境入境管理法》由原本的政策管理,变成法律管理,个人申请护照问题才出现了变化。 当然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即使这样李卫民和蔡三也是差点跑断了腿,这要盖章、那要资料,为此他还特意跑回了一趟靠山屯,让大队里给出了个证明。 过程虽然曲折但是却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一个月以后,他和蔡三如愿以偿的拿到了“红本”。 但是光凭借“护照”出国显然是不可能呢的,所幸刘春生那边早就已经传来了消息,签证问题已经被他办妥。 这就是他当初倾向香江方面的好处了,作为一座开放性城市,一些对于国内十分困难的事情,在那里只要付出一些金钱,就有“专业”的人士为你服务。 如果不是护照实在不能代办,李卫民绝对要金钱开路了。 想要挣点钱真他娘的不容易。 感叹完,他也是对自己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如果不是太过低调,凭借自己过来人的优势,获得一些社会声望,是不是也能混进哪个国家考察团。 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逝,以如今国内的社会环境,和他指使王全所干的事,他要是敢张扬,像是什么国家考察团能不能混进去不知道,一首《铁窗泪》那是肯定跑不了的。 还是要猥琐发育不能浪。 “回去收拾东西,明天咱俩出发。” 打发蔡三,李卫民瞥见桌子上那份特意留下的报纸,上前看了一眼。 报纸是九月份的,由美*牵头的《**协议》已经被日方政府公布出来,国内报纸的国际版面上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随手把报纸团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李卫民揉了揉眉心。 这事说来,时间上还是有些赶了。 第二天一早。 在火车站内与前来送行的王全一行人挥手告别。 李卫民和蔡三拿着提前买好的火车票,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如今绿皮火车的速度不用期待,倒是对于王全给买的“座位”,李卫民还是颇为满意。 原来王全凭借对李卫民的了解,为了给他提升旅途的舒适性,特意给他和蔡三买了四人间的软卧。 二人上车没多久。 随着火车的一声鸣笛,窗外的景象由慢到快的向后飞逝。 “我去打点水。” 蔡三拿着火车上准备的水壶离开,整个单间里只剩下了李卫民一人。 这一趟出国的路线他将和蔡三从北到南,在转入香江,从那边进入日b。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想着要经历几天几夜的时间,李卫民还是有些头大。 飞机坐不了的日子,出趟远门说是扒层皮也不为过。 这还是在卧铺里的情况,如果挤在车厢里,这种感觉将会更甚。 “同志你好。” 听到声音,李卫民收起思绪,望向来人。 打招呼的是一名中年男子,西装公文包,让人一打眼就能看得出来人的身份不同寻常。 想想也是,软卧的车票可是不便宜,这年代一般人出远门可是舍不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