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煮盐与晒盐,火门枪与火绳枪(1 / 3)

得知义军攻占了汝阳的好消息,渔场营众人明显士气更加高昂,一个个喜笑颜开的。

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下,刘升带着沈万登等人,随余恒锋、公孙邰等视察了渔场营。

大明那边已经下雪,天寒地冻,但北美中央谷地这边第一场雪却还没来,温度也保持在5~10摄氏度的样子,并不算太冷。

不过为了应对冬季,渔场营修建的仍是较大的临时木屋,两三户十人左右住一屋。

屋里修了個泥火盆,如今又用上了煤炉、蜂窝煤,保暖倒是不成问题。

就是烧柴有烟、落灰——烟囱什么的根本来不及造,毕竟渔场营才建设一个月。

但众人原本都是贫苦百姓,又沦为难民,对于烟灰什么的至多抱怨两句,并不会太过在意。

渔场营的渔船、渔网等工具都是从河边营那边带来的,所以一来就能进行捕鱼作业。

为了应对雨季,渔场营建造了专门的熏鱼房,再加上冬季气温较低,打回来的鱼保存基本不成问题。

不过余恒锋还是因为鱼的事诉了几句苦。

“大帅您是不知道,这边鱼实在太多、太好打了,俺们之前没拿捏准,连着好些天打上来的鱼都太多。

熏鱼效率又跟不上,除了让运输船送回河边营,便只能自己吃——分给盐厂他们都不要,他们那边鱼同样吃不完。

就在俺们吃鱼吃腻了的时候,盐厂那边的杨万永跟附近一个土人部落联系上,用鱼跟他们换了些兽肉、玉米、土豆、红薯什么的,俺们这边伙食才跟着改善了些。”

刘升听了笑道,“回头我让政事堂调整粮食份额,给你们渔场多送些粮食过来。”

“多谢大帅!”

之前北美这边多少有些缺粮。

但义军既然从汝阳缴获了几十万石,便可以陆续送来一些,缓解北美的粮食压力——北美并不很缺吃的,但正如余恒锋所讲,吃鱼太多总归会腻。

除了制作熏鱼、咸鱼,渔场营这边还有炼制鱼油、鱼胶的小作坊。

在后世,鱼油多被当做药材、补品使用,且益害存在争议。

鱼胶就是鱼鳔、鱼泡,被当做食材,为海八珍之一。

但此时,鱼油主要用来做冬季时的防冻霜、润肤膏;鱼胶则主要被熬制成胶水,用在木工等方面。

这两样东西对崋部而言需求量虽不算大,却不可或缺。

如今有渔场营出产鱼油、鱼胶,崋部倒是不需要再向外界搜集、购买这类物资了。

除此外,渔场营等各大营的动物骨头、鱼骨、鱼鳞等也都被储存下来,按照刘升所教的方法制作成磷肥,留待明年肥田。

刘升这次过来,并不急着走,花费一个多小时细细视察完渔场营各个方面后,他又找了一些百姓拉家常。

虽说这般作为多少有点作秀成分,但还是让渔场营的百姓们感到亲切。

百姓们倒没有更多的想法,如沈万登这种有些见识的人,却不禁感叹,世上竟有这般让百姓感到可敬可亲的领导者。

这种人若坐不了江山,简直没天理。

不过,当余恒锋、公孙邰等人得知刘升夜里要在此歇息,倒是手忙脚乱起来。

刘升言明在亲卫扎的营地中住宿。

但渔场营这边总得提供一些建造宿营地的材料,又有四五百新移民要安置,两人和一众管事着实忙碌了一阵子。

次日。

刘升带着沈万登等亲卫吃过早饭,便乘船前往龙首湾盐厂。

这里的常务总管杨大贵得知消息后,也赶紧带着文书总管吴茗和几个附近的管事前来迎接。

说起来,杨大贵也算是早先跟随刘升的元从之一了——虽然是被迫的。

最初,刘升将其放在了骑兵队中,后来看他实在不是当兵的料,便让他转行去做营地管事。

杨大贵当兵不行,管人管事却颇有天赋,先后在华初营、河边营历练,都表现出色。

后来刘升筹备盐厂,便将他提拔为盐厂常务总管。

至于吴茗,与公孙邰一样,也是师范班一期优秀毕业生。

刘升在杨大贵、吴茗的引导下视察盐厂之后,发现盐厂生产效率并不乐观。

早在当初筹备龙首湾盐厂时,刘升便知道,在明代制盐绝非很多小说中一句“改煮盐法为晒盐法”那么简单。

事实上,晒盐法出现得很早,因为古人也懂得观察自然、总结规律、加以应用,并不比现代人笨。

但此前晒盐法一直被视为秘辛,鲜为人知,直至宋元时期相关讯息才开始扩散。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很多条件合适(场地、气候、日照等)海边盐场开始建造盐田,开始以晒盐为主。

为什么说以晒盐为主?

因为当时不像后世有抽水机、脱水机等各类盐工业所需要的机器,仅靠风吹日晒,效率还是比较低的。

再加上一年中总有阴雨天气。

晒盐便需要以煮盐为辅,才可获得更高的产量。

至于那些没有较好晒盐条件的盐场,则仍以煮盐为主——并且以煮盐为主的盐场还不少,这就是明朝仍有很多灶户(盐工)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