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设警备军,大帅恋床(1 / 2)

萧氏匪的构成在刘升看来,算是比较简单的。

其以大河保萧氏宗族为绝对核心,以桐柏山西部余脉中大河、朱庄、新集三地的土寇为骨干,以过去一两年从流民中吸收的青壮为外围。

仅青壮便有六千多人,若算上这些青壮的家属,则有一万多人!

抵得上一些小县城人口数目了。

萧应训由胜捷卫及三个营的义军将士“保护着”,进山说服剩余萧氏匪大头目归降后。

于二月二十四这天,带着萧氏匪剩余的六千多喽啰来泌阳觐见刘升,表示归顺。

萧氏匪中,凡青壮皆为喽啰。

所以,萧应训这次实际上是把萧氏匪的所有青壮都从山区带来了。

泌阳城外。

义军营地前的大片空地上。

这六千多青壮在萧氏匪一众大小头目的组织下,勉强排成几个歪歪斜斜的方阵,看着倒也有那么点气势。

这一次进山,萧应训身处义军胜捷卫的“保护”中,对崋部义军战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再也不敢有别的心思。

此时,他不像第一次见刘升时那样,手脚上已经没了镣铐。

见手下数千喽啰勉强排出方阵的样子,他来到木台前,向刘升躬身抱拳道:“俺麾下兵马已尽数在此,请大帅点阅!”

刘升淡淡道:“点阅就不必了,直接登记造册吧。”

萧应训听了微愣,不禁疑虑道:“就在这里?”

刘升肯定地点头,“就在这里。”

萧应训心想:六千好几百人呢,就在这里一個个地登记造册,得多长时间?

别一会儿手下的某些刺儿头不耐,闹了起来。

到时候这些刺儿头被杀事小,说不定还会引得刘升怪罪于他。

萧应训正犹豫着是不是冒险劝谏一句,便瞧见令他目瞪口呆的一幕。

只见数百义军将士,在几十个哨级军政员的带领下,人人都拿着纸笔和木板,分成十队开始对众青壮进行登记造册。

他们所用并非毛笔,似乎是一种硬笔,将纸张夹在木板上,书写起来很快。

就这样,不到半个时辰,竟然就完成了六千多人的登记造册!

此时,不仅萧应训震惊异常。

他麾下的大小头目及一些稍有见识的青壮,也都震惊不已。

负责登记的这几百义军中,只有几十个是军政员,剩下的多是低级军官,甚至是普通士卒。

竟都能胜任文书工作!

回过神来,萧应训忍不住赞叹道:“不想大帅军中竟有如此多的文吏!”

刘升闻言一笑,“他们并非文吏,只是常备军普通将士而已。”

“普通将士?”萧应训听了有些不敢相信。

“我崋部义军训练、作战之余的闲暇时间,会由军政员教导识字学算。

等眼前这几千青壮整编后,有能够加入常备军的,也会如此。”

听到这个答案,萧应训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只剩下满脸震惊。

心里想的则是:输给这样的人,这样的义军,我萧应训不冤···

有数十军政员和一些常备军骨干辅助,刘升仅用两天,就完成了对萧氏匪的登记造册、甄别、整编工作。

萧氏匪中出身流民的青壮有三千多人,且大多都是没有家口的独身青壮。

刘升从这些人中抽选身体素质稍好写的,编成了四个民勇营。

剩下的几百青壮,则编为泌阳县的百姓,让他们佃种崋部在泌阳的公田——之前崋部在泌阳也公审了几家作恶多端的劣绅恶霸,抄没充公的田地可不少。

萧氏匪剩下的三千余人,多是本地土寇或山民——这两者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很多山民平时种田,机会来了就会变成山贼土匪抢一把。

刘升在这些人中选取了一千多有家口、条件好的青壮,编为两个民勇营。

崋部目前的民勇都没有粮饷,但口粮和基本着装却是由崋部包了。

这并非长久之计。

这次回去,刘升便准备进一步完善崋部民勇制度。

初步设想,是借鉴后世地方部队的建设经验,结合崋部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将民勇部队再划分为两个级别的部队。

其一,仍称作民勇,实际跟此时的乡勇、后世的农兵类似,农忙种田,农闲有时间才操练。

结合刘升给华部选择的基层行政制度,每个自然村至少选练一什民勇,每个社(类似后世行政村、大队)至少选练一哨民勇,每个乡镇至少选练一营民勇。

民勇没有粮饷,但可以减免一成田赋。

即缴纳普通百姓的九成税赋。

其二,从民勇中募选优秀者编入警备军。

每个县至少编练一个营的警备军,主要负责县城防务及协助巡警清缴贼匪。

粮饷低于常备军,由崋部军方负责发放。既受军方指挥,又受地方行政主官指挥,但优先服从军方命令。

常备军退伍将士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回乡后也可加入警备军,一般至少是什伍级别的基层军官。

如此既能解决警备军的训练及军官人选问题,又可以提高警备军战斗力,还能充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