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乡试也可以有第四场(1 / 2)

第356章 乡试也可以有第四场

钱谦益听了刘升的话犹豫了下,正准备再次赞成,便听李长文道:“陛下,这第二场的论,虽如钱尚书所说是对第一场考试的扩展;可对于朝廷来讲,却也有通过考题向士子表明治国思想的作用。

臣以为,陛下欲行改革之策,这第二场的论恰好可用于选拔认同陛下治国思想的人才,因此还是保留为好。”

刘升虽觉得李长文所言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立即接纳,而是问:“这大明乡试的第三场考什么?”

钱谦益立即道:“回禀陛下,第三场考与经、史、时务相关的策论五道,主要看考生是否有治国安邦之才,或者说在治国方面的见解如何。”

刘升略微思考了下,道:“如此说来,三场考试中第二场的‘论’地位不低了?”

钱谦益犹豫了下,道:“应当说,第二场的论,是乡试的重中之重。”

刘升听了一叹,“那看来确实不宜直接去掉——不过,将论出题范围继续限定在孝经与儒家经典上却有些不妥,便改为从孝经、正史、及四书五经中出题,三位认为如何?”

等于是在出题范围中增加了正史,却限制了儒家经典的内容。

刘升对儒家学问和思想以及科举考试,只能算略知皮毛,所以在这方面并不盲目地做出决定,而是会多听取他人意见。

钱谦益实在摸不准刘升的脾气和想法,此时不敢乱说话了。

李长文沉吟了下,点头道:“读史可以明兴衰之道,读书人确实该多了解。不过,当今天下以贫寒士子居多,平日里难得见到史籍。

陛下若执意将正史加入论的出题范围,还需解决这一问题才行。”

刘升笑道:“这个好办——昔日书籍珍贵,只因造纸术、印刷术落后,再加上一些学阀及藏书家敝帚自珍。

朕会下旨着力提升造纸术、印刷术,让书籍价格继续降低,到贫寒士子、普通人家也可以买得起各种书籍的程度。

另外再下旨建大崋图书馆,让天下人进献藏书,可在图书馆馆史上留名记功,以此丰富图书馆藏书。

之后逐步在各省会、府治乃至县城建立图书馆分馆,可以极低价格供地方读书人借阅,便可解决百姓看书难的问题。”

图书馆?

这对李长文三人来讲虽然是个新名词,可实际上,历朝历代皆有类似图书馆的存在。

只不过,此前朝廷藏书所在并非对外公开,而是只允许拥有一定功名,甚至是必须是相关官员,才能进入其中查阅典籍。

如刘升这般要在天下各地建图书馆分馆,还准备低价借书给百姓的,却是头一回。

钱谦益再次抓住了奉承刘升的机会,当即道:“陛下以朝廷珍藏图书供天下人阅览,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宏大善举,天下贫寒士子及有心读书的普通百姓,必会传诵陛下之恩德!”

王铎也跟着道,“图书馆确实大大有益于文治。”

李长文则道:“陛下设图书馆的心意自然是好的,但待将来图书馆分馆设立到县城,会否成为朝廷一大财政负担?”

刘升微微一笑道:“地方图书馆分馆,可按书局、书铺的模式去经营,百姓即可在其中买书,也可租阅书籍。

朕相信,有更好的造纸术及印刷术托底,几十年内,大崋图书馆都不会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甚至能实现盈利。”

李长文又道:“若是有人赖在图书馆看书,既不买书,也不租界,该如何处理?”

刘升明白,李长文并非故意跟他唱对台戏,而是在查缺补漏。

毕竟一个政策在未落实之前,找出其缺漏之处,便不会造成损失,还可进行完善。可若是等落实下去后,即便能补救,也会给国家造成一定损失,乃至酿造祸患。

因此,刘升闻言淡淡一笑道:“便是民间书铺,也有此烦恼吧?他们能处理得了这类问题,难道我大崋图书馆的官吏便处理不了吗?”

刘升曾听人说过,在后世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在新华书店买书都不准进店观看,而是事先想好要买什么书,告诉书店营业员,让营业员直接拿出来。

至于说新书怎么卖?

书店外有类似新品上架、新书到货的小黑板,进行极其简短的介绍,让客人知道有这本书。

总之,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长文若有所思,不再多言。

“咱们还是说回乡试的事吧。”刘升道,“前两场既已考了儒家经典、史籍,这第三场的策论便不必限定考经、史了,可只考时务?”

钱谦益努力理解刘升的心意,道:“这第三场的策论,其实是以儒家经典及史籍之言来考时务。

陛下的意思,是否是第三场的策论,考生可以就时务问题畅言,无需再以经、史之言替代?”

刘升就是这么想的,当即点头,“不错。”

王铎迟疑了下,提醒道:“陛下,第三场的策论之所以要求以经史出题,考生也以经史之言破题、答题,乃是为了避免考生议论时政。

若以时务出策论题,并允许他们畅言,会否有损朝廷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