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1 / 2)

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

湖南,衡阳。

城南回雁峰附近,王家村。

该村因村民多为王氏族人,遂得名。

但事实上,该村王氏并非出自同族,而是分为两支。

一支在南宋时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分支众多;另一支却是出自明初衡州卫指挥佥事,王仲三。

时隔两百多年,这一支王氏也是枝繁叶茂,居于王家村的只是其部分族人而已,还有部分族人居于衡阳成中或周边村落集镇。

王朝聘家。

二十三岁的王夫之正伏案书写一篇论。

旁边他的两位兄长王介之、王参之虽一个比他大十三岁,一个比他大八岁,却也是如此,好像考试的学生一般。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听两位长辈讨论到这里,王夫之兄弟三人都紧张起来。

说起来,王家祖上为大明开国中级将领,世袭衡州卫指挥佥事。虽然他这一脉与主脉关系已远,从好几代前就改习文事,已经得不到多少祖上遗泽,但宗族多少算是世受国恩。

“大哥真是越老越精。”王家聘说笑了句,便笑道,“根据府学那边传出的消息,新朝不仅将乡试首场改到了八月二十一,而且此番大崋治下七省皆用礼部考题。”

“怎么,你确定让云修那孩子参加今秋乡试了?”

王家只是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有佃农,并无家仆。因此,交了作文后,年纪最轻的王夫之抢着给王家聘上茶。

王朝聘所学这一脉,最厌恶空谈心性,而是提倡“诚意为省察密用,学务克己,敛华就实,不为苟难”。

这么多年他精研学问,以《春秋》为主,在科考文章上当三个儿子老师是绝对够格的。

綦氏生有一子,三岁早夭,不久綦氏也因思子心切故去。

他苍老的脸看似神色平静,其实心中却在挣扎。

王朝聘一看,便知三人都没了继续作文的心思,遂道:“那就都交过来,为父稍后再看。”

听到王家聘的问题,王朝聘一时沉默。

没多久,最年轻的王夫之反倒是最先作完这篇论,但他知道父亲对待做学问和科考都很严格,遂又一遍遍的检查、修改,暗暗等待两位哥哥也做完。

等到崋军来到衡阳,王朝聘才知道崋军与官府谣传的完全不同。

近几十年,大明江河日下,宛如腐朽的房屋,倾塌在即,难以挽救。这种情况下,崋军这种真正义军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天应民。

因此,三兄弟一直都不确定王朝聘对仕崋之事的态度。

王家聘似乎看出了王朝聘心中的纠结,此时又笑问:“若大哥真不想让介之他们仕崋,又何必让他们继续练习科举制艺呢?教授他们一些别的学问,难道不更符合大哥心意吗?”

大明于王家有恩德是真——王家主脉世袭衡州卫指挥佥事之职不提,便是他们这一脉,三代人几乎都是大明的生员,都曾受大明对生员的税赋优免之惠。

他是隆庆二年(1568年)生,早年志在做学问和科举,师从衡阳大儒伍定相学习天文、地理、经史、财赋、兵戎诸多学问,后又从学王氏门徒(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学习心学。

或许是因为祖上曾是大明武将,王家男子身形皆在七尺以上,王朝聘甚至比王家聘还高点。

另外,王家还有幼子晚生的习惯,王家聘如今才五十出头。虽也是秀才功名,但为人却更具侠气,交友广阔,如今住在衡阳城中,开了两家商铺,消息自然比王家村这边灵通。

当即,王家聘将城内府学宣传的乡试改革内容,都一一向王朝聘道明了。

原来王介之也已经写完这篇论,只是不想让王朝聘觉得他不够稳重,这才故意拖时间。

但他到底年轻,检查几遍后自觉改无可改,便有点不耐烦。

事实上,此时三人的老父亲王朝聘就坐在不远处,目光炯炯地盯着三人,却是在尽量模仿科举的环境与气氛。

他虽然七次乡试不中,但并不代表他制艺水平不高——主要是后来他厌恶了科场的浑浊与黑暗,遂断绝科举之意。

道理王朝聘都能想到,但他终究是对大明有感情的,如今大明又没彻底灭亡,他一时真难以做出让三个儿子仕崋的决定。

就在王夫之想着是不是冒险先交卷,请父亲检查时,门外传来了一声爽朗的大笑。

而等现在的长子王介之出生时,王朝聘已是三十八岁。至幼子王夫之出世时,他则五十一岁!

如今王朝聘须发皆白,却是已七十五岁高龄了。

过了几年,王朝聘才又取继室谭氏。

见王家聘到来,又带来一个重大消息,身为长兄的王介之当即起身道:“父亲,我写完了。”

另外,此番乡试内容也有些改动,如第一场,四书只考原著,不再考注疏···”

与此同时,他也对这场乡试更加期待了。

事实上,王朝聘如今在衡阳被称为武夷先生,名气不小,不少人家的子弟想拜入他门下都不可得。

不过他身体、精气神都不错,还能教导三个儿子科考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