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蜀王之富,四喜临门!(1 / 2)

第371章 蜀王之富,四喜临门!

成都的大明官员如刘之渤这样战死或殉节的屈指可数,临阵投降的也很少,大多数都是被俘。

一则可能是因为崋军名声不仅传入了成都百姓耳中,也传到了这些官员耳中。

此时虽然还没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亡天下”之说是顾炎武在南明抗清期间提出的),但读书人、士人、官员心中却也隐约有这种意识,所以对抗一个真正有改朝换代之象的汉家新兴王朝,抵抗便不会那么激烈。

历史上,李自成的大顺在还是闯军时,做下了那么多难以为士绅、地主阶层所接受的事,最后入主京师后,还不是让很多地方传檄而定?

当然,这也和士绅、地主阶层的妥协性有关。

不过成都被俘官员这么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崋军破城太快了,很多人来不及想太多,就被崋军攻入官衙俘虏了。

除了官吏,成都的三万多守军也大多成了俘虏,或临阵降了崋军。

其次,赫连岳又汇报了攻城战中的伤亡情况。

即便算上掌握整个成都城的过程,崋军也不过牺牲一两百人,不会有性命之忧的轻重伤员则有两三百人。

这个伤亡数据对崋军来说不算大,但也不算小——成都城毕竟极其高大,即便崋军攻城时间很短,也难免遭受一些伤亡。

电报中最后汇报的便是在成都城的缴获了。

当然,这项工作并不由赫连岳负责,而是由王伟等军政员负责,同时军中宪兵、讯风卫也会进行监督。

至于说这些人会不会联合起来贪污——或许有这种可能,但也极可能被安插在军中的绣衣卫告发。

这便是刘升入主南京后建立绣衣卫的另一个作用了,监察内部,也同时监察讯风卫,令麾下文官武将在受到诱惑想犯错时会多掂量掂量。

另外,刘升此前在南京登基称帝大封群臣时,对麾下有功的文武官员赏赐的金银财宝等并不算少。除非是那种特别贪财,又自制力差,脑子也有点蠢,不然应该不会在此事上犯错。

毕竟崋军在建军之初便建立了缴获财务归公的制度,又军纪严明,并没有将士们私分、侵吞缴获的习惯。

这一封电报中,崋军破城后的缴获主要分两部分。

一是大明官府各类公库中的银钱等物资,二便是在蜀王府的缴获。

成都城内的府衙、县衙乃至巡抚衙门各类库房中,一共只缴获了17万两银子有余,各类粮食加起来则有5万多石。

不要觉得多,这两个数据相较于偌大的成都城来讲,已经极少了。

成都乃四川省城,甚至可以说是最富裕的一座城池,通过各方情报估算,常住人口至少有五十万,不下于开封。

这么大一个城池,几十万百姓日常消耗的口粮、流通的银钱便是一个颇大的数字。

成都公库居然只有17万两银子、5万多石粮食,当真是很窘迫了。

崋军在蜀王府的缴获才是大头。

因为时间关系,电报中传回的蜀王府缴获数据,是军政员们根据王府账册初步统计出来的。

共计有黄金83万两有余!

白银578万两有余!

粮食33万石有余!

各类矿场、王庄、商铺加起来高达一千多!

看到这组数据的瞬间,刘升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词——富可敌国!

同时,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以前看的小说都称蜀王府为大明藩王府中最富裕的一个了。

并且这还只是账面数据。

刘升拿下过好几个大明藩王府,深知这些藩王府也如大明朝般,内部尽是蠹虫。不少王庄管事都欺上瞒下,私吞王府财产。

又或是打着王府旗帜,兼并田地,欺压良善百姓。

总之,正常情况下,蜀王府实际拥有的财产,肯定更多!

感慨完蜀王府的富裕后,刘升又想到了当今天下许多饥寒而死的百姓,不禁再次感叹到了王朝末世,天下财富分配之不均、不公!

放下电报后,刘升当即道:“电令王伟,彻查蜀王府一切财产。告诉他,不要怕多花时间,蜀王府财富皆是民脂民膏,一定要查得清清楚楚,尽数抄缴归公!

再告诉他,军队入大城后,需严防军纪败坏及贪腐之事。若有,严惩不贷!”

殿内秘书处文员根据刘升的话飞速拟写电令,因为并不涉及军队、军备物资的调动,所以也无需送军务院走程序,直接就由电讯组转为电报,发给第三师中的电讯组。

过了一会儿,刘升又道:“再将成都大捷之事告知军务院、通政院,让通政院安排露布传捷之事。”

随后,刘升处理了一会儿奏章,看时间居然快到十二点了,便给自己下班,前往后宫。

这次却没有去红娘子所居住的坤宁宫,而是去了李香云所在的钟粹宫。

因为如今不仅红娘子大着肚子,李香云在八月份的时候也出现孕吐反应,诊断出了喜脉。

所以刘升也多花些时间来陪伴李香云。

怀孕之后的李香云看着要比之前丰润些许,更加的容光照人。因为早知刘升要来,提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