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最后的挣扎,顺军入京!(1 / 2)

第382章 最后的挣扎,顺军入京!

其余人下意识觉得,宣府失陷之事必须有人负责,而吴甡此前在京故意拖延不去宣府上任也是事实,于是张四知、冯铨等人也跟着开口。

“宣府战事危急,吴甡却在京师拖延不去,确应为宣府失陷负守责!”

“臣弹劾吴甡以公谋私,用朝廷给的银子招募私人幕僚、护卫,趁机贪污!”

“臣以为该立即将吴甡捉拿下狱,审问查办!”

“···”

崇祯也觉得宣府失陷,主要怪吴甡迟迟不肯赴任,以致贻误战机。

心里又有一股子怒气需要发泄,便道:“传旨锦衣卫,立即将吴甡捉拿下狱,以待审问治罪!”

蒋德璟、徐石麟倒是有意替吴甡说几句,求求情,但一听崇祯都下旨捉拿吴甡了,便都将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如今崇祯正在气头上,又已经下达旨意,他们即便替吴甡求情,也很难有什么效果。倒不如等过段时间崇祯气消了,再求情试试。

当然,前提是那时候大明朝廷还没完。

下旨将吴甡逮捕下狱后,崇祯确实怒气稍减,但对于顺军将要攻入京师的事却更感心慌。

他紧皱着眉头扫视殿内诸臣,问:“闯贼就要攻到居庸关了,诸卿有何教朕?”

阁臣及六部尚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竟没一个开口的。

见此,崇祯竟怀念起周延儒在的时候,那时至少还有个人让他针对性的问一下。

想到这里,崇祯看向谢升,正想询问,却见谢升竟然在打瞌睡,口水都流到了衣襟上。

崇祯一时都看呆了。

心想,这也太夸张了,谢升来武英殿才多大会儿,之前众人又一直在讲话,他怎么能睡着的?就算是六十四,也不至于精神不济至此吧?

其他人循着崇祯的目光也纷纷注意到了正打瞌睡的谢升。

反应慢地自然是与崇祯一般惊讶、难解,反应快的却已经在心中暗骂:这老货,倒是会装。

这时崇祯回过神,不禁喊道:“次辅?”

谢升貌似一愣,睁开眼,忙擦了擦口水,大囧道:“臣老迈无能,以致君前失仪,还请陛下治罪!”

大明也是倡导尊老爱幼的,谢升都承认自己老迈无能了,崇祯怎么可能因此治罪他?

哪怕崇祯此时也反应过来,怀疑谢升方才是故意装的。

但谢升这样子,明显是无意朝政了,崇祯于是强掩厌恶之色地道:“次辅既然精力不济,便不必在此参政了,先回家歇息去吧。”

谢升颤巍巍地下拜,“谢陛下恩典。”

待谢升离开后,崇祯才看向其他人,继续问:“诸卿有何教朕?”

众臣继续沉默,心里则想着,现在学谢升装老迈请辞行不行?

见无人应,崇祯便看向阁臣中最宠信的陈演,问:“大司农可有对策?”

陈演硬着头皮道:“陛下,唐通应已奉命移驻居庸关了吧?或可对其重赏封爵,令其死守居庸关,朝廷再征调兵马增援,尽量先将闯贼挡在居庸关以北,给天下勤王之师入京争取时间。”

崇祯脸色难看地道:“对唐通封爵不成问题,可万一他也如那姜襄、王承胤般降贼该怎么办?

另外,如今朝廷令旨困于北直隶,三面皆敌,又哪里来的勤王之师?”

陈演以及其他大臣再次默然。

因为崇祯所说都是事实。

当下时局,谁也不敢保证唐通不会降顺——若说重赏恩遇,朝廷对姜襄的恩遇还不够吗?可姜襄还不是降了伪顺?

至于勤王之师,除了顺天府及周边州县的乡兵、乡勇,便再无其他兵马了。

然京师之地因建奴数次入寇,早已残破,这些地方百姓并不算太多,乡兵、乡勇自然也比较少,反倒是盗贼横行。

这些盗贼只会迎闯王,可不会当大明的勤王之师。

崇祯见所有人都沉默,不禁满脸失望,甚至是绝望。

好在此时徐石麟一叹,出声道:“陛下,若实在不行,便只能调吴三桂入京勤王了。

臣听闻,如今吴三桂麾下有三四万精兵,其中更有三千多精骑。

可令其留一副将及万余兵马镇守山海关,调余部来京师勤王。”

吴三桂?

崇祯露出了犹豫之色。

一是吴三桂所领关宁军镇守的山海关太过重要,乃阻挡建奴的主要关塞。若兵力少了,为建奴所洞察,便很有可能趁机夺关,攻入关内。

二则,崇祯虽然自觉之前对吴三桂不薄,对吴家及其姻亲祖家也恩遇颇厚,但有姜襄、王承胤降贼在前,崇祯如今对任何一位边镇武将都难以完全信任。

若吴三桂也有心降顺,将其调入京师,吴三桂直接抓了他献给李自成该怎么办?

徐石麟见崇祯神色犹豫、迟疑,猜到些什么,索性接着道:“若陛下对吴三桂有所疑虑,当先封爵重赏,命其带兵入京护驾,在以公侯之位相允,必可令其忠心护国!”

崇祯虽然还有疑虑,可又觉得如今除了调关宁军勤王,也没更好的选择了。

便一叹道:“罢了,拟旨,封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