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决定,杨村(1 / 2)

“两万兵马?”多尔衮皱眉,“太多了,我至多给你一万五千。”

“一万五千也行,不过必须人人配马。”阿济格说道。

这便是他粗暴性格中的小狡滑了。

他本就没指望要到两万兵马,一万五已经足够,人人配马,则能让他来去自如。这样,看似危险的敌后袭击粮道任务,也就没那么危险了。

多尔衮有些犹豫。

满清如今虽然几乎统治了一半的蒙古草原,东北本身也有不少良马,但一万五千匹马并不是个小数目,若划拨给阿济格用,其他各部可用的马匹必然就减少了。

但他既然派给阿济格的是奔袭敌人粮道的任务,不给足马匹也说不过去。

这就很为难。

一旁济尔哈朗忍不住劝道:“睿王,既然我们已经决定撤回关外,又何必非要让英王(阿济格在崇德元年被封为满清多罗武英郡王,故简称英王)去袭击崋军粮道呢?”

多尔衮道:“莫非郑王(济尔哈朗在崇德元年受封为和硕郑亲王)以为本王此举出于私心?

如今不少部队散在顺天府各地搜集钱粮,即便我等立即下达撤回关外的军令,恐怕也需要好几天才能全部撤出去。

而崋军既由天津北上,三五日便能抵达京师。若不袭击其粮道,让他们后勤不稳,如何能迟滞其行军?”

多尔衮的这番话,其实得辩证着看。

若是他现在下令,全军各部撤回关外,那各部能不能走掉,又能带多少抢掠的钱粮、牲口、人口走,全看各部本事——其实跟一群强盗入村劫掠没什么区别。

这样的话,即便有损失,也不会太大,甚至整体是赚的。

但有损失的可能性却很大,而且会显得很狼狈,像是被崋军吓出关去的,对清军士气、人心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而让阿济格袭击崋军粮道,扰乱崋军后方,迟滞崋军行军速度,在京师等顺天府各地的清军再有条不紊地全部撤回关外,就显得从容多了。

面子上也会好看。

所以,济尔哈朗虽然不赞成多尔衮的冒险决定,却一时不好反驳。

况且这事是多尔衮、阿济格都赞成的,他一个反对没用。

至于阿巴泰,戴罪之身,爵位也低,没有发表意见的资格。

多尔衮见济尔哈朗无话可说,反倒对马匹的事不再迟疑,道:“本王就抽调一万五千匹马出来,另外,七哥不是要待罪立功嘛?便给十二哥做个副将。

你们在我大清都以勇猛赶战著称,想必此去敌后,定能打得那崋军闻风丧胆!”

阿济格听得开怀大笑,“哈哈,十四弟你嘴里终于吐出一句我爱听的话了。”

阿巴泰张口欲言,最终却什么都没说。

他其实心里有点怕崋军——桑园镇一役他是真的被崋军打得狼狈而逃,到现在心里都还有阴影。

但这话他不能说——清军是从边荒部落演变而来的,从上倒下都崇尚武勇。他要是表现出惧敌怯战的心态,怕是下半辈子都不可能再领军了。

另外,他对桑园镇一役的失败,多少也有点不甘,若此去敌后袭扰崋军粮道,真能成功,他也算是报仇了,对崋军心理阴影也会消失。

做出决定后,多尔衮当即从京师及周边的清军中选调兵马给阿济格临时统领。

他耍了个小心眼,首选跟着一起进关的漠南蒙古部落骑兵,其次选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最后才选八旗满洲。

当然,跟着一起进关的漠南蒙古部落并非完全听从任何调令的——虽说如今漠南蒙古中部、东部的众部落都已归大清统治,但实际上仍是合作关系居多。

所以,这种看起来比较危险、也没什么油水的任务,他只能找那些好说话(好欺负)的蒙古部落。

倒是八旗军中满、蒙、汉各旗任他调用,至多是回到沈阳后,在皇太极那边抱怨几句罢了。

而危险任务多用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是清军中不成文的规定。

如今的八旗满洲虽然还没成为满洲兵大爷,但已经隐隐养成打后期收割的习惯了。

清军现在的办事效率很高,多尔衮当天下达的调令,各部当天就聚集在阿济格麾下,出发往保定县方向奔去···

···

彭有义奉命率领六个旅作为先锋部队北上后,便沿着大运河有条不紊地向京师进军。

天气严寒,大运河已经封冻,没办法行船,辎重便由各部后勤营用马车拉着走大运河旁边的官道。

如此,行军速度想要快,也快不到哪里去。

行军一日,才刚过杨村没多久,正往武清靠近。

杨村说是村,其实因位于大运河沿岸,在大明中期就发展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甚至有城墙,只不过不高罢了,乃昔日为防盗贼、马匪而建。

后世武清城因战乱而毁,杨村就成了新的武清县城。

杨村的士绅、地主们训练了一千多的乡勇,比某些偏僻地方的县城乡勇都多,可知杨村人口多么多。

之前得知顺军破了京城、崇祯自缢殉国,杨村的士绅、百姓并没有多少悲哀的感觉。

他们又没见过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