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死城,败兵(1 / 2)

在彭有义收到刘升处转传来的得胜淀大捷消息时,已然拿下香河,正准备向通州进军。

虽然拿下了香河,可在收到捷报前军中气氛并不愉快。

并非是崋军攻打香河折损多少将士——事实上,崋军拿下香河没费一兵一卒,然而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

准确说,是一座被清虏屠戮一空的死城!

或许还有些香河百姓生还逃出,但当张鑫领着第五旅最先赶到这座城池时,见到的却是城内死相枕藉、街巷血流成河、丈夫倒毙门前、妇幼惨死屋内的地狱景象!

之前崋军从天津一路北上,虽然有侦骑遇见小队清虏劫掠乡村之事,也见过被清虏屠戮过的村庄、堡寨,可被屠的城池却是第一次见。

上至彭有义、张鑫这样的高级将领,下至普通士卒,在瞧见香河县城的凄惨景象后,个个心中沉重,义愤填膺。

如果说此前军中还有些将士难以理解刘升急着让大军北上驱除鞑虏的令旨,那么在踏入香河县城的之后,便没有人不明白他们北上的意义了。

更别说,如今崋军绝对称得上是文化水平最高的军队。

军中的日常生活,军政员除了教士卒识字学算便是讲故事。那些故事除了给将士们个灌输忠君报国的思想,还有民族大义。

只是崋军士卒大多数来自河南、湖广等地,并没有家乡屡遭鞑虏蹂躏的体验,之前即便听了相关故事,也体悟不深。

而香河县城的惨状,则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鞑虏之残忍远甚贼寇!

自踏入香河县城,军中气氛就变得低沉、压抑,直至获知得胜淀大捷的消息,这种气氛才有所缓解。

彭有义召集各旅级将领开了个军事小会。

“香河县城的惨状大家都看到了,由此可知,陛下所虑是对的——我们崋军晚北上一刻,便多一些百姓遭到建奴抢掠、杀害。

此前我们顾忌后勤运输线遭到清虏袭击出问题,行军速度说起来快,实际还是有所控制,不敢全速北上。

如今却是再无这方面顾忌了,因此我意下令,全军加速赶往通州、京师。诸位可有意见?”

第二师的张鑫、屈晓峰等旅级将领,以及胜捷卫的郭浩、王宽等,还有骁骑卫旅长李荣光,此时都对清虏充满了杀意,闻言一起道:“没有!”

“那好,诸位去传达军令吧。”

待众将领骑马回营不久,六个旅的崋军先锋部队便迅速拔营,以更快的速度向通州赶去。

···

京师。

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依旧率领入关的八旗主力没走——他们在等阿济格袭击崋军粮道的结果。

虽然说,最近一段时间,顺天府不少清军小队遭遇崋军侦骑后的战斗,都证明崋军确实战斗力很强,可等不到阿济格袭击粮道成败的消息,多尔衮便总有些不甘心。

济尔哈朗一直在极力劝说多尔衮尽快率领主力回关外。

“睿王,根据探马消息,崋军已经过了香河,将要到通州。我军在通州未曾布置兵马,因此崋军最快一日便能赶到京师。

我军在京师获取的钱粮、人口不少,若是再不走,怕是就走不了了。”

多尔衮站在兵部衙门大堂上,紧皱者眉头来回踱步,闻言道:“等等,我们再等等,万一十二哥、七哥他们成功了呢?”

济尔哈朗也是紧皱着眉头,感觉劝得心很累。

他道:“睿王扪心自问,即便英王他们真的成功,我军如今就能战胜崋军吗?

如果是在睿王下达准备撤回关外的命令之前,将士们或许还有战心。可如今各牛录都抢了不少东西,已是一门心思回关外,哪里还有战心?

若强行驱使各部与崋军大战,怕是免不了又是一场大败啊!”

济尔哈朗顾不得得罪多尔衮了,有啥说啥。

别说,多尔衮到底没有失去理智,还真听进去了——最主要的是,最近几天确实有不少八旗将领来问他到底什么时候回关外,便连镶白旗下的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等也来问了。

他是镶白旗旗主,旗下将领都不想支持他继续呆在关内,其他各旗将领的想法自不必说。

说到底,清国虽然在皇太极手上初步完成了集权,由部落制军事集团转型为封建王国,但到底还没完全转型——直等到后来康熙时期,这个过程才算是完成。

因此,在八旗将领都一门心思回关外时,多尔衮即便强令众人留在河北与崋军交战,也未必能被执行。

就在多尔衮被济尔哈朗劝说动,准备找个台阶下令撤军时,忽然有护军(此时相当于八旗勋贵的亲兵)头领急匆匆步入堂内,一脸的惊慌。

“王爷,跟英王南下的人逃回京师了!”

什么?!

一听这话,多尔衮、济尔哈朗便都感觉事情不妙。

多尔衮立马急问三连,“逃回的有多少人?人又在哪里?可知发生了什么事?”

这护军头领道:“有几百人,却出自好几个牛录,且模样狼狈不堪,奴才已经让人将他们引入镶白旗军营看押起来了。

他们说南下兵马在得胜淀南边遭到了崋军埋伏,全军溃败,他们是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