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朱由榔与沐天波(1 / 3)

他们眼下被大崋水师几艘战船监视着,便连岸上也布置有数百兵马。

金堉作为主使,与副使等使团文武官员,都被勒令呆在船上,暂时不得上岸。

便是派人上岸采购,也是在崋军的“陪同”下进行。

既是呆在船上,金堉所能看到的便能只有吴淞口码头的景色。

吴淞口港口之繁华超乎了他的预料。

放眼望去,码头数个停泊区,几乎都停满了船舶,且其中大部分是海船!

崇祯九年使明时,他曾到过天津港口、登州港口。

可以肯定的说,不论是天津还是登州,港口繁华皆不及吴淞口之十一。

‘看来大崋目前并没有仿照前明施行海禁。"

金堉心中如此推测。

过了会儿,金堉从码头上收回目光,却是上岸采买的队伍回来了。

他回到船舱,没多久一名家仆就在门外请见。

这家仆颇为得力,又通汉话,因此被他安排到采买队伍中,上岸打探消息。

家仆进来后,便跪在地上禀报。

“参判大人,这一路上崋军看守十分严格,我们没能打探到多少有用消息。”

金堉并不意外。

使团被允许每隔两日上岸采买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上岸了。

第一次上岸时,他另一个得力家仆便按吩咐贿赂看守的崋军,寻求方便。

结果崋军不仅没有接受贿赂,反而训斥了那家仆一顿,将那家仆送回船上,不许再上岸。

通过那件事,金堉便知道,上次出使大明的经验在大崋怕是有很多行不通。

之所以坚持让采买队伍打探消息,不过是希望积少成多,或有什么意外收获。

但正常而言,每次上岸必然是打探不到多少有用消息的。

于是他面无表情地道:“将看到的、听到的,都说一说便可以。”

“是。”

吴淞口港口外有一个很大的集镇,使团每次都是在这集镇上采买。

三次上岸都走的是相同路线,所见景物自然没什么值得说的,因此仆人所讲多是听闻。

不过因为集镇上多数人都是说方言,所以仆人实际听懂的内容很少。

不一会儿,仆人讲完,便退下去了。

金堉则皱着眉头暗自嘀咕着。

“火车?”

“铁路?”

采买队伍三次上岸,都多次听百姓议论这两样事务。

金堉虽不明白其含义,但还是重视起来,希望通过了解此事,推测大崋朝廷之事。

可惜一筹莫展。

至于这几日打听到的其他消息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大崋在十月下旬,终于是灭掉了云南的残明弘光小朝廷。

听说,连弘光皇帝朱由榔以及前明黔国公沐天波都降崋了。

由此可知,大崋已基本完成统一神州的大业。

如今敌人不过西北李顺、东北清虏而已,且两处敌人都曾屡败于崋军之手。

当时,得知大崋灭亡弘光小朝廷之事,金堉感慨之余,还是比较高兴的。

因为在他看来,大崋既除西南之患,后面几年肯定会着手灭掉李顺、清虏。

这就意味着,他们此番出使,还是有希望达成目的的···

又过一日。

大崋鸿胪寺来人,却是当着金堉等朝鲜使团官员的面,将朝鲜王李倧狠狠斥责了一顿。

随后甩手而去,并勒令朝鲜使团船队限期离去!

待大崋鸿胪寺官()

员下了船走远,金堉等人材抬起头来。

彼此相望,发现个个脸色苍白。

实在是方才鸿胪寺官员训斥李倧的态度之严厉,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参判大人,大崋皇帝竟不愿意见我等,这可如何是好?”副使崔明成忧急地问。

金堉无奈叹气,“我又有何办法?”

方才那鸿胪寺官员说的明白,大崋皇帝刘升及朝中大臣皆不满他们朝鲜背弃前明之举,更不满他们派兵加入清军参与入寇中原之事。

这两件事如果朝鲜不给个说得过的交代,别说成为大崋藩属,便是使团前往南京都没希望。

金堉想了想。

发现他们如今困于码头,别说想不到办法,便是想到了,也无从施展。

于是又叹了口气,道:“此事已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了——让下面的人准备一番,回国吧。”

崔明成也很无奈,只能跟着叹气道,“唉,也只能如此了。”

两人心里都清楚,朝鲜背明投清最大的锅就该由国王李倧来背。

若想大崋这边满意,至少也要让李倧退位才行。

这等大事他们两个使臣便是想到了,也决定不了。

只能回国。

···

南京。

紫禁城。

朱由榔、沐天波由几个侍卫带着,忐忑不安、紧张万分地走进了天心殿。

停下来后。

沐天波好歹壮着胆子抬头看了眼刘升,发现刘升似乎比他还年轻,不禁有些惊讶。

至于朱由榔,却是连抬头都不敢,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