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亿元军费,大崋商税(1 / 3)

不怪与会的部份大臣心中忧虑。

就杨廷麟等出自前明的大臣所知,前明朝廷国库年入最高是在张居正初步落实一系列改革政策后的十余年。

也即是万历六年至万历二十年间。

虽然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对其展开了各种报复,乃至推翻其所遗留的部分政策,但并非在朝夕之间实现。

整个过程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久。

并且,直到崇祯年间,张居正改革的一些政策都还保留着。

大明朝廷财政年入以万历六年为例。

当年夏税秋赋农业税约为2080万两白银。

商税约为224万两白银。

杂色收入农业税、正统商税之外的各种杂税大概有349万两白银。

即便算上征收的部分稻麦等实物,也不过折算白银1644万两。

也即是说。

万历六年大明朝廷的财政总收入大概为4297万两。

这个财政年收入,在朱大典等人看来已经相当多了。

可就算将前明万历六年的全部财政收入都拿过来,都还不足大崋给常备军、水师、警备军发的军饷。

大崋建国不过数年,纵然实施了种种优于大明的财税政策,更开办了不少国营、官营厂坊,财政收入就算比万历六年多,又能多多少?

真能支撑得住这么大的军费开支?

况且,除了亲卫军、常备军、警卫军外,地方民勇也有少许军费开支。

大崋民勇的主要待遇是减免一成田赋。

但若是朝廷征召民勇参与战时,也会给予补贴。

民勇若作民夫用,则按招募民夫价格给予补贴。

民勇若作警备军用,则按警备军月饷给予补贴。

抚恤、奖赏也没比警备军低太多。

再加上民勇数量众多,每年军费开支也不会太少。

这不,李邦华紧接着就说起今年民勇部队的军费开支——

“今年我大崋进行了灭伪顺、灭残明两场大战,共计征调民勇十万余人。”

“这些民勇基本都是充当民夫,协助我军后勤运输。故按民夫招募价格,月给补贴两元。”

“再加上各地方民勇的训练花费及其他一些开销,去年民勇军费开支约为106万元···”

听到这里。

不少军务院大臣松口气。

每年106万元的军费开支,相较于前明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对大崋来讲就不算什么了。

或者说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随后,李邦华又汇报了今年军饷之外的军费开支。

这项开支的多少,与大崋军队多少,以及当年是否进行了战役,又为多少部队更换装备有关。

去年。

大崋主要是进行了灭伪顺、灭残明两场大战,然后就是应对清虏入侵的龙门川之战。

前后共计调动了三十多万军队民勇不算。

至于更换装备,主要是为亲卫军更换燧发枪、炮击跑、手榴弹。

并给常备军各师也配备了一定数目的迫击炮、新手榴弹、炮弹。

不过,军费最大头却是向龙江造船厂订购十几艘战列舰,及其他类型大小战船数百艘。

“···今年常备军八个师在军饷之外的军费开支为550万2455元。”

“今年水师除军饷之外的军费开支为1025万5100元。”

“警备军军饷之外的军费开支为259万7553元。”

“()

综上,今年我大崋常备军、警备军、水师总***费开支约为7511万7855元!”

一年总军费竟高达七千五百多万银元!

不少大臣听李邦华说出最后一个数字,不禁在心中惊呼。

并且,这还是因为今年常备军、警备军没有大规模换装,武备方面花费相对较少的缘故。

若是大规模换装,军费怕是还要高出大几百万元!

‘军费是朝廷每年支出的最大头,但朝廷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官吏俸禄、修整水利、修建道路、赈灾等,加在一起也不少。"

‘不知今年朝廷财政收入是否足够?"

‘多半是不够的,却不知差多少,国库中剩下的钱是否够补窟窿。"

杨廷麟作为军务院军饷司员外郎,并不知财政部的事,便只能按照以往的经验猜想。

想到朝廷需要拿国库积存补财政窟窿,甚至都不够补。

他心头便沉甸甸的。

然后不禁抬头看向刘升。

却见刘升神色淡然,似乎完全不为此事忧虑。

‘陛下养气功夫是真的好。"

杨廷麟只能如此感叹。

只是,待李邦华汇报完退下,杨廷麟注意到,李邦华神色似乎也颇为淡然,并不为七八千万银元的军费着急。

‘莫非财政收入竟足够开支?"

杨廷麟又不禁如此猜测。

却又觉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