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摊丁入亩!(1 / 2)

乾元十一年七月,乌斯藏、青海、漠南三省多有旧贵族因《废奴令掀起叛乱。

乾元大帝令赫连岳、文囿、彭有义平乱,仅三个多月便平息所有叛乱。

事后,有藏、蒙旧贵族及其家族、仆从约18万人,被流放黑山行省、东藩岛以及安东行省等地为苦役。

乌斯藏、青海、漠南之农民、牧民就此开启了没有奴隶主压迫的新生活···

时间来到乾元十二年。

因去年先是发动三路大军近二十万兵马攻取青藏地区,下半年又在乌斯藏、青海、漠南三省平乱,故今年大崋朝廷没有大的军事计划。

也就是南洋水师可能在南洋地区与西洋各国舰队有些争斗,以及在西南地区与越南、缅甸等国有些磨擦,在西域与叶尔羌、瓦剌会有些争端。

没有朝廷中枢的命令,驻守边地的常备军只会与敌对势力发生小规模的战斗,不太可能爆发真正的战争。

正月十八。

刘升在文华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与会的除了几位军机大臣,还有吏部、户部、财政部的主贰官员。

会议开始后。

刘升道:“从乾元五年到乾元十年,我们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去推行清田令、普查令,成果斐然。”

“但想要改变前明落后的赋役制度,清田令、普查令的落实只是基础。”

“如今基础既然打下去,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因此,朕决定用三年时间来推行‘摊丁入亩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此事早年朕便透过风,想必众卿也有所心理准备,今日会上便好好讨论下此事吧。”

听了刘升的话,殿内坐着的众臣有的沉思,有的则立即跟身边同僚交流起来。

“摊丁入亩这个倒还好说,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要推行起来怕是很困难啊。”

“自古以来,官员便有免役特权,如今我大崋要免去这项特权,朝臣如何想且不说,广大中低层官员如何愿意?”

“朝廷的事说到底都得靠中低层官吏去办,如今要免他们的特权···唉,难呐。”

文华殿虽然不小,但官员们的议论声还是有不少传入刘升耳朵里。

这些谈论也反映了这些“阁部大佬”的态度。

乍一听,即便没人明着反对,却也大多数人都不看好。

刘升则神情淡然,似乎对此情景早有预料,也不甚在乎。

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其实都和封建王朝一个传统制度有关,那便是役。

所谓“摊丁入亩”值得是将丁银摊入田赋一起征收。

丁银是什么?

就是人头税,实际上是一种役。

在封建王朝乃至后世的一些国家,服役都是国民的一种义务。后世很多役被废除,却依旧保留着兵役制度。

由此可见,役对一个国家而言多么重要。

如果将国家缩小到家庭,总有人要去做饭、去打扫卫生、去赚钱等等,你不做、我不做,那这家的日子就过下去。

放到国家层面,大家都不交税,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那么这个国家同样维持不下去。

早在明朝之前,便有富人大户以粮、银替役。

到张居正改革落实“一条鞭法”后,很多役便正式以交银替代,然后官府用征收的役银雇人做事。

这些役银多按一家的成丁口数来征收,因此又被民间称为“人头税”、“丁银”。

然而,不论是在前明,还是如今的大崋,“人头税”都是地方官府的——由地方官府去收,然后用于地方。

前明吏治腐败时()

,丁银等杂税役银多进了地方官吏的腰包。

一些贪官污吏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巧立名目,打着朝廷的名义大肆征收苛捐杂税,搞得地方民不聊生。

百姓活不下了,自然就揭竿而反。

即便没有贪官污吏,丁银等按人头征收的役银对百姓来讲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即便役银被用到地方的实处,于贫苦百姓而言也是不那么公平的。

于国家而言,则会进一步拉开贫富差距,酿造民怨···

待与会众臣议论了一会儿后,刘升便道:“诸位先说一说对‘摊丁入亩"的看法吧。”

马士英在南直隶巡抚任上,一心配合刘升推行改革,早已经成了大崋“改革派”的一员大将。

两年前,刘升将其调任为吏部右侍郎,并列为军机大臣。

虽然此番不少人都不看好第二步改革,马士英确认为这正是他向刘升表忠心的好时机。

关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方面的改革,他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此时听刘升询问,他立马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大崋若想长治久安,摆脱前朝的一些痼疾,‘摊丁入亩"便是必须推行的良策。”

不少与会大臣都看过来。

刘升则露出微笑,微微点头。

马士英受到鼓励,继续道:“前明晚期,各地方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然而地方役银却按丁口来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