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战舰靠岸,南京城外(1 / 4)

轰!

一声炮响,一发石弹便从江面激射到南京城墙上,石弹炸裂,墙面也轰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坑。

城外的南京百姓看了眼,大多数便该干嘛干嘛去了。

却也有今日才到南京的商贾、旅人,见此景象,吓得脖子一缩,慌忙躲到一栋房屋背后。

瞧见城郭街上其他南京百姓仿佛没看到那炮击似的,不禁惊奇不已。

其中一个商贾拉住一位面善的行人,奇怪地问:“这就是江面的海寇在炮击南京城吧?你们为何不躲起来?”

被问到的人反问道:“阁下今日才到南京吧?”

“不错,怎么了?”

这行人道:“自从这打着"崋"大旗的海寇先后破靖江、镇江、南京三支我大楚水师,来到南京城外,如此般炮轰南京城已经有七日了。”

“你看看北面城郭的民居、酒楼等,有几栋损坏的?”

商贾回忆了下进入城郭区域一路所见到的的情景,发现似乎真没那栋民居像是被炮弹轰毁的样子。

这商贾也是个聪明人,当即若有所悟,道:“莫非这海寇只轰击南京城墙,而且炮打得很准?”

行人笑道:“这只是其一,关键是,除了头一日海寇轰击南京城墙小半个时辰,后面每日都是十几艘战舰轰一轮,也就打个四五百发石弹的样子。”

“最初,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郭的百姓见海寇发炮,也害怕得很,躲在屋里根本不敢出来。”

“后来发现此规律,又须得为生计奔波,便都硬着头皮出来做事。”

“连着几日,习惯了这崋字海寇轰击南京城的规律,也就对此事习以为常了。”

在两人说话这会儿,江面上的崋军战舰果然一艘艘的开始炮击。

打出来的都是石弹,而非铁弹,更不是开花弹。

南京作为大楚副都,虽然城郭广大,但城墙左近却是严格执行条例,没有民居的——这倒不是为了防止眼下景象中百姓受战火殃及,而是民居离城墙太近,有碍城防布置。

所以,崋军这些石弹虽然将这一面南京城墙轰击的坑坑洼洼,甚至城头上一些城垛都坍塌了,却几乎没有损坏过城郭的民居。

至于崋军为什么不用威力更大的铁弹、开花弹,一则是任务需要,二则便是为了省钱。

这支分舰队此来南京的任务,第一是吸引大楚朝廷的注意力,将江北的楚军再调走部份。

第二便是通过炮击南京城的方式,打大楚朝廷的脸,持续降低大楚朝廷的威信,同时宣扬崋军军威以及崋军完全超过楚军的优良军纪及军队作风。

计划中,这支分舰队很可能会持续炮击南京城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

若是每日都用铁弹、开花弹,且不说是否会吓到南京百姓,累计起来的炮弹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分舰队所携带的炮弹储备也未必够。

所以,用价格低廉的石弹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至于石弹来源,却是讯风卫谍探早几个月就让人在江北岸开了家石雕厂···

分舰队某艘战舰上,团长黄廷用望远镜看了看南京城外已经恢复了几分热闹的百姓生活景象,便对团军政员何畏之道:“楚军都缩在了南京城里,这边城门也只开了一道小门,楚军便是想迅速出城也不太可能,我认为可以执行任务的第二步了。”

何畏之也用望远镜看了看,笑道:“才几日功夫,这些百姓就对我们的炮击习以为常,人还真是适应性性很强的一种生物啊。”

说完,他便看向在一旁等候的营长刘国轩等人,道:“你们上岸吧,只要没出意外,便一切按计划行事。”

()

刘国轩当即行军礼道:“保证完成任务!”

在原来的历史上,黄廷、刘国轩都是郑氏大将,如今却因出色的水师将领天赋,得以进入海龙卫,并来到了这一世界的大楚。

黄廷是1620年生,福建泉州同安人。

原历史上清顺治三年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军,并迅速成为郑成功手下得力将领,后来更是随郑成功一起收复东藩岛。

可以说,黄廷是当时郑成功手下能力绝对排在前三的强力水师将领,得封南明永安侯。

可惜抗清局势一年不如一年,待到康熙三年,黄廷眼见反清复明无望,便率部十余万军民,降了清廷。

降清后,黄廷所立战功更多。

从征吴三桂,破郑氏收东藩岛,从征黑龙江血战雅克萨,从征准格尔部,直到九十七岁,才死于驻地邓州。

如果不看其降清之选择,一生可谓战功卓著。

这一时空,黄廷进入大崋水师体系后,也没被埋没才能。

其人在南海水师冒头后,因优秀的表现,以及比较清白的身世,被选入海龙卫。

后来进入海龙卫第三旅,再进入北太平洋探索舰队,也是立了不少功劳,最终累功升为海龙卫第三旅第三团大校团长。

虽然如今黄廷已经四十岁,但作为后起之秀,能在亲卫军体系中升到这个职位,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就了。

且不出意外,待将来刘升打下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