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大楚边军张定边(1 / 2)

阳阜之战后,大楚君臣因为大败而忙着各种算计时,崋军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

颍川城外。

按照刘升的旨意,再次设立了几座大营,专门用于做俘虏营,或整编降兵之用。

大楚边军张定边这些日子的经历可谓起伏跌宕,堪称离弃。

他本是湖北小地主子弟,从小喜武厌文,上了几年私塾,书没读多少,老夫子却打跑了好几个。

老父无奈之下,索性趁了他的意,不让他上学,而是请了个武师,教他习武。

年龄渐长之后,张定边在家乡时常仗着一身勇力和功夫惹事。

有一回在县城将一位官绅子弟打了个半死——虽说是那官绅子弟调戏民女在先,他看不过去才出的手,只不过下手重了些,不算理亏。

但那家在县里极有权势,他家无权无势,根本惹不起。

老父担心他被下狱,便让他连夜逃跑。

逃离家乡之后,张定边有所醒悟,便来到陕西参军,最终进入榆林营成为一名边军。

虽然边军的生活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底层士卒艰难困苦,有时甚至吃不饱肚子,将领们则多是蝇营狗苟之辈。

可他还是凭借着一身非凡的勇力、过人的武功,数年之间连连立下功劳。哪怕这些功劳被上司分润去了大部分,他还是由一名小卒累功升到了总旗。

眼见再有一次立功的机会,他就能升为把总,正式踏入大楚武将阶层。

谁知天下大变,崋贼自海外而来,先下了半个山东,又下江北。

朝廷调集各省边军汇聚汝宁,准备与崋贼决战,他也便随着榆林营的大部分兵马,被调来了汝宁。

因上官克扣军饷、粮草,他这一总旗的士卒半路上差点叛变。幸亏他威望够重,才强压了下去。

好不容易赶到汝宁,张定边本以为会有很多机会立功。也许要不了多久,他就能积功成为把总、千总,甚至是游击、参将!

到那时候,他便找个机会,衣锦还乡,既让老父亲感到荣光,也要让当初那个逼得他不得不远离家乡的官绅子弟好看!

谁曾想,调来汝宁府后,他们一直被安排在汝阳城外的大营中,整天都是各种狗屁倒灶的事,根本就没有出战的命令。

张定边等了一个月,终于等来机会——榆林营的三千余人被调入了太原猛将范骜麾下,为阳阜援兵。

张定边心想,这回总有机会打仗了吧?

只要打仗,老子就能立功!

然而,经历了阳阜一战,张定边人都傻了。

他神射无双,他力能扛鼎,他刀枪双绝,他甚至火绳枪都打得挺准。

可是,崋军只打了几轮大炮、小炮,楚军就败了,而且是全军大溃逃!

当崋军骑兵冲锋时,就连范骜这个所谓的太原猛将,都带着数百家丁逃了。

他区区一个总旗,在数万人的战场上,便是武力再强,也扭转不了局势。

事实上,当时他连麾下的士卒都掌控不了——大溃逃时,他本意是回到营寨中,据寨而守,就算不能胜,也能多杀伤些崋军。

可是麾下大部分士卒都不愿进营寨,直接往汝阳方向跑去了。

最终跟他进入营寨的士卒只有二三十个。

后来,崋军攻打营寨时,同样没给他发挥的机会——崋军拉来了几十门大炮往营寨大门外一摆,就开始劝降。

再加上当时阳阜守将都献城投降了,营寨内剩余的楚军便也都决定投降。

张定边虽自负武功盖世、勇猛无匹,却也不是傻子,知道这时候他一人难以改变什么,只能也跟着降()

了。

就这样,这一战中他竟然一箭未发,刀枪未用,就成了崋军的俘虏!

是的,他们营寨中这些人是被逼降的,而非如阳阜楚军那般献城投降,所以成为了俘虏,而非降兵。

战后,他们这些俘虏和阳阜的降兵虽然都被送到了颍川城这边,可却是两个待遇。

他们这些俘虏,五百人一个营地。又被分为五个大队、五十个小队。

张定边因为在俘虏中颇有威望,竟然被选拔为大队长。

最开始,张定边很担心崋军杀俘——他之前在军中听说崋军原是海寇,凶残无比。再加上山东、江北都缺粮,崋军缺少粮草之下,觉得他们这些俘虏浪费粮食,杀了很正常。

没想到崋军并没有杀他们,而是将他们调来颍川城外,做一些类似疏通沟渠、清理河道、修整官道之类的事。

而且一日管三顿稀饭,大队长、队长职务的还有杂粮饼子可吃,表现好的更是能多得一碗带着油花、重盐的骨头汤吃。

这般生活,着实是很多俘虏都没想到的。

这天上午,张定边带着他们这一大队的人修整完了指定的一段官道,便回到营地吃饭。

张定边为了多吃点,再加上本身力气大,干活时表现很不错,因此不仅得了两块杂粮饼子,更领了一碗骨头汤。

不过他脸上并无喜色,沉默的就着稀饭、骨汤吃着杂粮饼子。

倒是其他边军俘虏吃着吃着便起了***。

“说句心里话,咱们现在虽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