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我行我素(1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543 字 6个月前

在冯承乾与施利芬的坚持下,德皇最终答应建立国家战略储备机制。
只是,卡普里维依然坚决反对,认为没有必要耗费巨资在和平时期采购根本就用不上的物资,而且还得耗费资金来保管这些物资。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卡普里维在六月份向德皇提交了辞呈,而腓特烈三世也非常爽快的收下了,随后任命伯尔哈特-冯-比洛为帝国首相。
卡普里维反对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只是其辞职的导火索。
在处理摩洛哥危机的时候,卡普里维的立场较为软弱,在外交谈判上也没有完全贯彻德皇的旨意,因此德皇早就有让他下野的想法,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当的借口,因此才借用军队之手,让卡普里维下野。
问题是,比洛并非当时最佳选择。
从资历与能力上讲,霍亨洛厄更适合担任帝国首相。德皇没有选择他,主要是比洛更容易实现皇帝的意志。
只是,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上,德皇也有所保留。
不是德皇不信任冯承乾,而是帝国的国力非常有限,而且经济状况不太理想,一时之间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采购战略物资。按照德皇的受益,帝国海军与陆军各自根据自身需求建立战略储备系统,海军在一九零五年将获得八亿帝国马克的专项拨款,陆军将获得三十二亿帝国马克。
因为是军方的战略储备体系,所以完全由军方自主决定。
对冯承乾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一九零四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战略储备规划报告,把石油放在了第一位,此外还有橡胶、有色金属、棉织品、硝酸等化工产品等等。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接下来的十年之内,帝国海军将按计划、分批次采购这些物资,并且在威廉港、基尔港等海军基地附近建立储备基地。如果计划得到落实,十年之后帝国海军储备的石油,可以满足四十艘主力舰满载出海十次、以及二百八十艘辅助战舰满载出海二十次的作战需求,如果算上战时生产,基本能满足五年的作战需求。
到此,冯承乾终于可以心安理得的在主力战舰上采用燃油锅炉了。
一九零五年初,冯承乾批准了“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建造方案,并且取消了“波森”级第二艘的建造订单。
如此一来,冯承乾在一九零二年提交的五年造舰规划中计划建造的八艘战列舰,实际上只建成了四艘,即“拿骚”号、“威斯特法兰”号、“莱茵兰”号与“波森”号。虽然这四艘战列舰分成三个级别,但是差别并不明显,所以在很多时候,这四艘战舰都归为一级,后两舰可以看成是“拿骚”级的改进型。
计划建造的“赫尔戈兰”级就是一种全新的战舰了。
与“拿骚”级相比,“赫尔戈兰”级在动力系统上的变化最大,即采用了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仅此就节约了大约一千吨的排水量,而且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三万二千轴马力,在二万七千吨的满载排水量时,最高航速达到了二十节,标准排水量时能达到二十一点五节,比“拿骚”级快了将近两节。
外观上,最大的变化在炮塔布置上。
设计的时候就已确定,将在“赫尔戈兰”级上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以前后各两座双联装炮塔的方式布置在战舰纵轴上。只是在开工建造的时候,四十五倍径的三百五十毫米舰炮并没研制成功,而且有情报表明,英国正在研制十五英寸舰炮,因此三百五十毫米舰炮即便研制成功,也面临着落后的风险。结果就是,“赫尔戈兰”级的前两艘在建造的时候修改了设计,采用了五十倍径的三百毫米舰炮。受建造资金、以及生产能力限制,两艘战舰上配备的是四座双联装炮塔,而不是计划中的三联装炮塔。到后两艘,即“图格林根”号与“奥腾堡”号,才配备了三联装炮塔。所幸的是,“赫尔戈兰”级在设计的时候就留有余量,均在后期改进的时候,用双联装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取代了三百毫米舰炮,把主炮投射火力提升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
“赫尔戈兰”级也是帝国海军中,第一种在规划时就计划建造四艘的战列舰。
此外,“赫尔戈兰”级还有很多个第一。
虽然其建造与服役的时间都晚于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甚至比“柏罗勒丰”级的首舰还要晚一点,没能成为第一种采用蒸汽轮机的战列舰,但是却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油锅炉,成为第一种采用新式动力系统的战列舰。
可以说,“赫尔戈兰”级首次在动力系统上超过了同期的英国战舰。
有趣的是,在设计方案确定下来之后,仍然有不少海军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这些意见看上去都比较合理。
比如,燃油锅炉降低了战舰的防御能力。
在采用燃煤锅炉的战舰上,煤舱一般设置在主装甲带后方,为战舰的要害部位、特别是锅炉舱与轮机舱提供了一些额外防护,而采用燃油锅炉的战舰,油舱不可能设置在主装甲带后方,燃油也无法提供额外防护,所以一些海军将领认为,采用燃油锅炉会降低战舰的综合防御能力。
对此,冯承乾甚至难得反驳。
实战会证明,煤舱提供的那点额外防护根本顶不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