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1 章 地里历史农业9(5 / 6)

口密集、又无其他就业出路,农人只能在土地上不断深耕易耨,研究怎样在有限土地中增加产量。

为提高产量农人甚

() 至舍弃牛耕,采用传统方式用耜、耨等手工进行区田法。

即:一亩之地分为1尺5寸的棋盘,每方掘方6寸、深6寸、间隔9寸的‘区’,一亩可作1840区,每区播种20粒,加粪料1升。

到秋服时每区可收粟3升,一亩田达百斛粮食。

当时有牛耕吗?有,但牛耕出来的深度无人工准确,并且对于贫困家庭而言,选择人力可以节约成本,只要足肥,勤灌,就能在小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额度粮食,这就是自耕农的优势也是劣势】

天幕轻叹:【古时人力不值钱,到现在人力还是不值钱。

古时劳动成本几乎为零,为获得最大产出,于是在小块土地上投入最密集的耕种方式,这就是小农经济主要来源】

秦始皇眼中闪过一丝傲然,我大秦自来重农,仅农官就有大田、田典、田啬夫、田佐等十余种官职。

为蓄田力,诸国中秦牛数最甚,用牛耕田数傲视群国。

当年赵豹认为赵不能与秦敌之,就是因为牛耕积谷,牛田无数。

有牛田在就能保证粮食不断,只要有粮食在,秦人就能卧冰尝雪,鲸吞天下。

【全家集中人力伺候田地,深耕之下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具比近代只多不少。

如:破土划沟用铁犁铧,刨土、松土用半圆形面?,垦荒用锥形的三齿?,除地碎石用横銎双齿?。

连犁田的铧也有V字形、U字形、瓦形、菱形、马鞍形等等,根据不同地形使用不同农具】

南宋

陈专(著:农书)望着天幕上各式农具,不断与当下相比。

为兴农耕,朝廷规定一千顷合用牛一千五百头、用犁、钯一千五百具、水车一千部,以前锄镢之类农具。

与秦汉相比宋农具要简略得多,也规整许多。

但他心中还是升起无力感,战国便有儒家疑惑:法律贱商人,商人却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贫贱。

到现在仍是不明白,农人有朝廷帮扶,为何农人还是贫贱?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推行上‘农除末’,把大部分奴隶变为农民,要黔首是富,对黔首进行自实田政策,即承认百姓对土地拥有私有权,国家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不再全归朝廷所有,可惜各国遗民权贵不愿,几乎让这政策流产】

房进想了想补充道:【秦以农为重,养牛业非常成熟发达,为让牛更好耕地,甚至穿牛鼻便于耕作。

但不知为何此穿鼻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史书中仅仅几句记载便略过不提】

秦朝民众疑惑:牛穿鼻?他们有吗?

三老迟疑:听神迹之意,为牛穿环后能控制牛?

那他们...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来,牛乃家中大件,谁家都好生伺候着,生怕坏了它身躯无法耕地。

如果要试牛鼻穿环,谁家出牛?又有谁能承担牛亡的风险?

【西汉时期农具再次升级,如战国碎土用耰,西汉则畜力拉耱的

器具,专门用来碎土的农具】

看着天幕上农夫驱牛拖一横向长条木状器,氾胜之一愣,这不就是棘策吗?在春播前专用来翻耕农具,好让硬土松软便于播种。

【并且农业地理开始配套,如灌溉时,浅井使用和桔槔,深井使用辘轳,河水使用翻车。

脱粒用枷,脱壳用砻,清洁用飏扇,粉碎粮食用磨、碾、碓等。

汉武帝末年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要大力兴农,任赵边为搜粟都尉,推行用力少而得谷多的代田法。

并且他发明了播种机——耧车。

此器能把开沟、下种、覆盖的农业步骤一次性完成,节约时间人力。

把要播种的种子放入耧斗里,用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

但他的‘耦犁一牛三人法’受阻,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中间一人压辕以掌握耕地深度。

这种方法对于五口之家而言此法过于浪费人力,不适合小农经济。

不符合小农经济,但适合豪强地主,半手工农具对大体量是经济助力。

并且网友教也门耕地,也是一人拉骆驼,两人在后推犁,后来发现骆驼不行,只能换成两牛两人耕作。

其方法都在一牛三人上进行加减】

原本尽是文字的天空,被一只甩头骆驼占据,一人拉着不听话的骆驼艰难地在田里走动,身后有两人推动犁慢慢耕地。

整个画面看起来就...蛮滑稽的。

氾胜之(西汉农学家,著:氾胜之书)突然想到‘走马播种’。

战国时期为提升耕种效力,老子曾曰:天下有道,却走马粪!

天下政治清明时,战马不用上战场后可以用来播种,一边耕地,马儿拉出的粪便正好肥田。

但...马儿性情不顺吃草还多,其播种效果还不如人力。

原以为老子设想让人惊讶,没想到后世更让人吃惊。

骆驼本就是旱地之物,腿比马长,要耕地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