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地理历史农业11(4 / 7)

可惜史籍无名,再生稻在农书中也只有一句话:南方....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

无论是谁培育出再生稻,他都当得一句国士,为国增粮者,乃当世神农!】

神迹避而不谈的态度让天下人失望不已,秦始皇咬牙下令:“请农家入朝为官,朕愿以国士尊之。”

既然后人不愿讲,那他就寻找大秦的国土,不求一岁收两千收,取半他已满足。

而其他文人遗憾的同时,对后世取名能力非常不满,多生稻多难听的名,如此好稻该叫连绵稻或是福生稻才是?

如此才显得祥瑞,方显天佑华夏!

【粟稻品种虽多,但想应付自秦汉以来的第一个寒冷期,还是比较艰难,为保证生存粮食,黍粟麦麻五谷中,能适应各类气候土地的麦得到广泛推广。

小麦能被人广泛接受的原因,还因石磨样式进化完毕】

天幕话刚落音,空中就出现各种石磨样式,把臂式、转磨式...一眼就让人觉得熟悉,毕竟自家里院里也摆着一个呢。

石匠见了神迹展出的石磨,细细观看后连连拍腿叫好:“对对对,就是这样,上下磨交合配合,才能把料粉碎,好好好。”

旁人打断他:“老石匠,别叫好了,你就说你能不能做吧?”

老石匠把脸一整:“怎么不会?俺跟石头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怎么不会打?”

神都把样式送到眼前了,再不会他几十年的石匠白当了。

“好,俺要一八区石磨。”

“什么八区石磨,这是神磨。”

“对对对,那是神磨,别说错喽。”

【小麦蒸成麦饭很难吃,即使把它碾碎后煮熟,仍是拉嗓子难消化,为了消化它,石磨在一众农具中成功出圈,成为世人磨粉的好帮手。

但好的帮手不是一蹴而成,石磨也经过几代更迭才进化成今天的模样。

战国到西汉时期石磨是枣核齿纹:磨点以凹坑形状为主,这种磨让面粉不能迅速外流,磨眼也容易堵塞。

东汉到三国时期磨面形状全面开花:圆形、菱形凹坑齿纹,和锥点、旋涡辐射纹,以及东汉末年出现的四区、八区斜线纹。

这类行磨点效率比枣核强,但粮食颗粒常滞留凹坑内,磨起来费力不好用。

西晋到隋唐时期石磨定型:八区斜线纹为主,齿槽排列整齐划一,平行等分,齿槽深度致】

望着天幕上各种面制品,刘彻只觉得舌头要暴起起来,不断喊着:

我要吃我要吃....

那些面做的吃食有绿白相间,亦有圆润可爱的圆卷,热气滚滚地堆在眼前,谷物混合着根茎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恨不得一口咬下去,让香气安抚暴躁的口舌,以及翻滚不休的胃。

‘咕’他捂着肚子懊恼:“天幕为何要把香味送到他鼻前?”

正黯然间他听到此起彼伏的咕咕声,抬头一看,满朝臣子皆现尴尬之色。

得,先填饱肚子吧,刘彻一挥手,让人送上现成吃食先让众臣解解馋。

【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用八区斜线纹磨粮食,即便有了好石磨,对于百姓而言,小麦磨粉仍是一件大工程:

取小麦—清理石子等杂物—打扫石磨—开磨—重复磨碎小麦—再磨—还磨—筛出细粉—揉面

所以中古时期哪怕有各种石磨,面饼仍属高端食品,非权贵者不可食。

三国时期孙权特意用面粉做的饼,宴请蜀国使臣费祎、诸葛恪,而蜀国使臣为表礼仪,还分别作麦赋及磨赋回赞。

看,我们眼中普通的面饼,在三国属于奢侈品,非大宴不可用】

天幕语气郑重:【感谢新中国!】

孙权气极,指着天幕的手都在发抖:说得他用面饼好像很丢人似的。

最重要的是他现在还没宴请过蜀国使臣,现在麦粉做的饼到底什么滋味啊!

给我端上来!

【中途石磨也有过进化,西晋杜预和刘景宣做出八磨,把石磨壁上安上三角齿轮,把八个石磨放在驱动齿轮圈上,石磨与驱动齿轮相合,当牛转动时带起大驱动齿轮,在力的作用下,大齿轮带动齿边的八个石磨,相当于现代机械化规模。

八磨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效率最大化的木制石磨。

可惜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古书中仅寥寥几语没于历史】

天幕顿了顿:【我们小组在收集资料前讨论过,八磨之所以消失历史长河,很大原因是八磨产生的经济效率不够,再则木制的驱动承受力不如铁强,损耗率太大。

如果把齿轮及关键连接器换为铁器,每省设一个面粉厂,不侵占河道不费水,主要花的是畜力及不值钱的人力,既能获利又能便民。

最重要的是朝廷把面粉厂设为救灾点,朝廷就地赈粮,面粉合糠或是树木做成救难饼,能快速安稳民心】

朱元璋摇头不同意后人的看法,后人小看了地方豪强侵占能力,那群虎豹,刮地都恨不得刮三寸,会放过眼前的真金白银?

面粉厂利益不会落到百姓头上,反而成为欺压百姓利器。

至于赈灾...他轻轻地叹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