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3 章 大明王朝04(3 / 6)

都北京后北方粮食贫瘠,皇宫百官供给全赖江南供给,但黄河泛滥,漕运堵塞,粮食无法供到北京,百官俸米只能到南京提取。

但米粮运送困难,只好卖给贾商,卖出价格每十石仅止银一二两,别说官员心疼,此价格他都难受。

无奈下他只能折银发给百官,至少让他们在北京能生活下去。

他看了眼天幕墨字,幽幽地盯着朱高炽父子俩:“你们还挺会赚钱啊!”

朱高炽&朱瞻基三连摇头:我不是,我没有,不是我!

【在朝廷定价中一匹布相当于13.3石米,当时布匹市价是4钱银一匹,一石米约3钱左右,相当于大明王朝把一匹布卖出3.93两银子。

这是什么?

感天动地的倒贴上班!

到宣德九年时折色比例更是薪俸缩水大半】

朱瞻基恼怒自辩:“后人你要讲就讲明白,说半截藏一段算什么讲述?”

大明折色有规定,四品以上官员只折色一半,四品以下官员折色各有不同,为保低阶官员生活,□□品官员全部支米。

这难道不是他大明仁德吗?他们也为朝廷官员着想啊。

【没办法,谁见过拿赃罚库收的衣服当俸禄?

二手衣给你要不要啊?】

天幕似乎来了兴趣,嘴上直道:【看看明朝折色那些当俸禄?

成化年间拿仓料豆当工资,结果还是劣豆,只能喂马。

除此之外还有丝绢、棉布、胡椒、苏木,

总之看着贵重,但无法变现或是很难变现的实物】

秦始皇:这...

刘彻:额...

李世民:??该说什么?

朱元璋则是瞪大了眼,满脸不可置信:大明怎么那么穷?他写下祖宗家法呢?

难道大明皇帝没遵守他写下的铁令?

【官员为了弥补损失,转向服役人员(皂隶)收钱,一人十两银子就能免服役,一手交钱一手放人,朝廷担保童叟无欺。

到弘治年间时各司改徭役变银钱征收,如兵部放弃按例佥派,收集到的银子就能按品级发给各官员,如正二品能得144两,其余官员依次递算收钱。

此举相当于朝廷把财政压力转移到官员,官员把压力转给了服役人员】

听到自己年号的朱祐樘神情迷茫,天幕讲述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插入他的心口。

怎么跟老师、贤先书说得不一样呢?

他下意识想找皇后,却发现寝殿中仅他一人,朱祐樘蜷了蜷手指,眼眸迷茫之色更浓,他五岁被立为皇太子,十七岁登基,在他的认识中只要‘圣君贤相’就能治好大明。

为什么天幕口中的官员跟他看到的不一样?

【到成化时甚至催生出专业放债者,专门对外任京官进行放债,因一旦京官赴任地方,因为他们被外放到各省时,没有资费与津贴报销,全看个人腰包,手中无钱的官员,就是放债者的目标。

总之明代折色后的官俸是历代最低,但大小官员的富有程度却又达到了历朝之最。

他们的钱从哪来?

从银行来】

赵匡胤非常不赞同大明做法:“官员俸禄鲜薄,怎么能责怪他们不廉洁?”

都说百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官员也一样,俸薄而无以赡其家,百官自然会贪墨成风。

他拉着赵普的手,满脸疑惑:“后人言我宋富养官员,为何官员却是贪墨成风?

明太祖大力压制官员,仍遏制不了官员贪污。”

明初俸禄发的是实米,但还是挡不住官员钻营金钱。

赵普两眼变死鱼眼:陛下问题太过深奥,他也回答不出来。

历代都是财政收入小,支出大,默许官员污钱维持体面生活,观明太祖作风,想造出人人廉洁的大同世界,怎么可能?

【封建社会最大的银行是谁?

不是朝廷也不是豪强巨贾,而是老百姓,只要运用权势炸一炸,总能熬出油,即使没了油水,把骨髓捡起来舔舔,也能尝出金钱的味道。

没钱了怎么办?

再炸呗!】

刘彻笑问他的财政大臣:“说说。”

桑弘羊无奈:“陛下,臣不知大明税制收入,无法推出明朝结证啊。”

见陛下坚持要他讲述一二,桑弘羊知这是陛下对他的考验,逐凝神细思几息后才慢慢道:“建国之初以杂物为俸禄历代有之。”

高祖时期国库空得跑耗子,皇帝出行连同色牛都凑不齐,根本没能力发放足够俸禄。

“然”他上前半步慢慢道:“大明财政奇在全程无法支起百官俸禄,而以杂物折色对之。”

后人口里陛下打匈奴缺钱,便设法抢王侯贾商钱财,而大明缺钱却是大量印宝钞,从表面看没有伤到臣子贾商,实际却对百姓多有损伤。

逼迫百姓对朝廷离心,而朝廷失去货币权利,间接地失去对贾商臣子的控制。

只不过...让他疑惑的是:为何没听到大明财政改革措施?

天幕叹息:【从官员俸禄变化来看,就能知大明财政是从什么崩溃的。

洪武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