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7 章 大明王朝08(5 / 7)

朕是太祖钦点继承人!】

天幕话语犹如炸雷,一个接一个地劈向朱家:

【偏偏世上还有朱标真正的嫡次子朱允熥在世,论齿序他只大朱允熥一岁,论身份他是庶子扶正,所以在礼法上就有些小小尴尬。

他即位后托古改制

() ,讨论周朝法度,希望借周礼稳固帝位。

毕竟他是老朱钦点大明继承人】

朱标猛地看向朱元璋:他的嫡次子朱允熥?

朱元璋被大儿盯得一时无措:“咱...”

很快朱标就冷静下来,垂眼道:“爹,咱们接着听。”

想必蓝玉谋反定是大案,且牵连到鄂国公,否则爹不会视朱允...他神情一顿,心绪复杂地悄声念出未曾见面的嫡次子名字:朱允熥,熥儿。

朱标抬眼射向朱棣,朱棣双膝一跪,直接道:“太子大哥,弟弟不知未来全貌,但敢发誓:弟弟绝无逼侄儿入绝境之心。”

一番话说得真情切意,朱标动了动嘴角,静静地收回眼,把目光投到天幕上。

天幕似乎极为无语,直接吐槽:【不愧是爷孙,老朱小朱爱周朝爱得死去活来。

朱允炆的年号建文,既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之义,也有萌周公之礼,继春秋大业之意。

为显复古,朱允炆把官名也全面更改:如光禄寺卿改为光禄卿,大理寺卿改名大理卿,大理寺改大理司,其作用属性不变】

天幕再次吐槽:【不知道改了有啥意义?

还反复把宫门、殿门反复更改是什么意思?

今日改官名,明日改殿门就是朱允炆垂拱而治的原因?】

长孙无忌皱眉,长孙无忌疑惑:哪门子的复古?

大理寺卿自汉便叫此名,北齐改廷尉叫大理卿,而光禄卿南朝梁国官名。

而且...长孙无忌瞅了眼自家陛下:帝王稳不稳固难道不看自己实力?

当初讲大唐锦绣江山时,后人可没说礼法尴尬之类的话,言语中尽是对陛下推崇。

正想着,耳旁就传来杜如晦嘀咕的声音:“建文帝想复古仿周朝官制都行,实在不行看看大汉,看看他们大唐也成,周国祚绵长,汉唐疆土广袤国力强盛,怎么偏偏学了南北朝官制?

不祥之兆啊!”

长孙无忌:...你怎么变得神神叨叨的?

【在政事上朱允炆对官员很是信任:削藩交给齐泰、黄子澄;

官职改革交给方孝孺掌控;

人事选拔让吏部张紞等人负责】

朱棣嗤笑:“黄子澄做了半生的东宫伴读,没正经干过一件正事。

至于方孝孺?”

他眸色嘲讽之色更浓:“研学学究而已,竟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他能用好僧人姚广孝,他的好侄儿却用不好满朝学士,所以朱允炆败得不冤。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是朱允炆的核心决策层,俗称建文三智囊。

其中方孝孺最为重要,因为他是指导治国思想的重要人士】

冷静下来的朱元璋,揣着手讷讷念着方孝孺三字,只觉得这名颇为熟悉,在哪听过?

他转头问李善长:“你知方孝孺?”

面对陛下的提问,李善长只想叹气:

方孝孺是几l十年建文朝大臣,那时他早已成为一具枯骨,他哪知详情?

朱标冷静地吐出心中猜测:“或许是济宁知府方克勤族人?”

反正都姓方,又都是浙江,说没关系又不太可能。

朱元璋不知方孝孺是谁,但他知道方克勤啊!

好官,有名的循吏,名声大得他都听说过,他还特意查过济宁户数,发现方克勤干得的确不错,得他喜欢。

想起来了!

朱元璋握拳砸手:他跟宋濂闲聊时,宋濂曾提过他至交好友仲子,少有才智,闻名乡里。

所以方孝孺是方克勤二儿?

他抬起头,神色带了几l分认真:他倒要看看方克勤儿子怎么样?

朱元璋猜得没错,但方克勤卷入空印案中被杀,死前嘱咐儿子上南京拜宋濂(朱标先生)为师,是天然的太子党。

洪武二十五年受荐进宫面试,被面试官朱元璋批为:现在还不是任你之时,便给了汉中学校校长之位,将其调离南京,整体经验可与司马光一比。

【方孝孺认为人君玩忽职守,或随意诛杀他人,上天将会‘发怒绝国’,所以想要天下太平,君主要做到君职之事,大臣尽到臣子之责,才能天下大同。

君主要怎么做君职之事呢?

效仿古代先王,要有民主君轻思想】

朱元璋大怒:“又是一孟子儒,咱得严办方克勤!”

什么民贵?

那些把持地方田地,逼民去死,有正经名字的民吗?

咱辛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是让他们横行乡里,坏他大明江山的。

他们把孔子奉得高高的,仿佛就有了免死金牌,能随意言说帝王?

他朱元璋看不得这些民,所以他立祚次年就下诏:孔庙春秋祭祀,仅限于曲阜,天下不准祭祀。

还发狠将孔子逐出文庙,扬言有谏者以不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