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加入“浩气长存”?(1 / 2)

玉皇大帝说着说着顿住,倒让戴悯有些忐忑,他纠结了一下,忍不住追问道:“怎么了?”

玉皇大帝深色有些复杂地看着戴悯,说:“是这样的,我们太阴宗吧,和其他的宗门不大一样,我们是以社邑为单位行成的各个小团体势力,并以此为基础,划分聚居地,建立城池的。”

“社邑?”

在蓝星,社邑是种花家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它的性质和组织形式,以及所反映的阶级关系,包括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都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那时,“社”和“邑”是分开的。

“社”是春秋以前的村落,又被称为“村社”或“里社”。

这是因为,村社所祭祀的神,叫“社神”——其实就是土神,从职能上来看,大约就是村社的保护神。而供奉社神的地方,被称为“社”,所以,先秦以前的村落,就被称为“社”了。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农村”、“村镇”之类的词语,顶多规模大一点的,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叫做“邑”、“里”。

直到秦国达成七杀成就,奠定大一统格局,才正式确立了种花家古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到了唐宋时期,社邑就不再指村落了,而是指一种民间的组织。这种组织通常与商业、阶级和宗教相关,颇有些种花家近现代小说中的什么武侠门派的感觉。

“社”,在种花家古代概念中,指的是一个祭祀的地方,或干脆代指神。最典型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一个词汇“江山社稷”,其中的“社”就是指的土地神。甚至到了现代社会,在深受种花家文化影响的隔壁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中,“社”都还保留了“祭祀的地方”的含义,如某某神社。

所以,即使发展到了种花家唐宋时期,出现了名为“社邑”的私社,也是借由祭祀目的而形成的地方私人组织。

如此发展数百年,逐渐摒弃原本以祭祀为主的目的,发展成了“同好会”一样的存在,就是后来的社邑。当然了,在现代社会,它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并且有了一个更新鲜的名字:社团。

也因为它一直都存在于种花家文化传承中,所以哪怕对“社邑”这个词一知半解的玩家们,也能大概理解它的含义,并将其更加发展成其他游戏中类似帮会、社团等组织的替代品。

毕竟,在《十洲记》中,社邑这个功能确实比其他游戏里的什么帮会、社团之类的功能要强大许多,什么建设、管理、经营,乃至指定法律、照料百姓、发布政策等等,让不少人都体验到了真正的管理者的责任和重担,也让不少人终于明白,曾经的“我上我也行”原来是“我上我真不行”。

不过,在归墟界中,虽然也有“社”的概念,可连在一起的“社邑”的概念,就不是那么明确了。尤其是像北极流洲中这些与世隔绝近千年的地方,和外面的信息文化差异很大,就更不能精准理解这些后来诞生的词语的意思了。

“反正就是一个组织,类似你们的氏族?只不过我们同社邑的人不是一个姓氏的,而是通过加入同一个社邑凝聚在一起,”

玉皇大帝耐心地解释道:“所以,不同的社邑会管理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各自建设起来的城池。当然了,很多势力和规模都比较小的社邑还没有能力建城,但我们这次接受了宗门里探查剑宗事宜的弟子,基本都是一个社邑的,叫‘浩气长存’。”

说到这,玉皇大帝刻意停了一下,好让戴悯有时间消化理解自己讲的内容,顿了几秒钟后,他才接着说道:“因此,我们这边有个不情之请。”

出去的希望都捏在人家的手里,戴悯怎么可能对玉皇大帝说的内容有意见,他连忙点头:“但说无妨。”

玉皇大帝终于图穷匕见:“倘若众位真的能出去,还请大家先去武王城定居……对了,武王城就是浩气长存社邑的主城。”

戴悯暗自松了口气,面上带着十足十的感激:“这也是应当的,便是举族之力奉养你们,也是应有的事!”

“不不不,您可不要误会,我们的意思,只是请诸位先定居武王城一段时间,后续搬迁也无所谓的!”

玉皇大帝说着,一边看着尼采在团队频道里发的长篇大论,一边对着念给戴悯:“而且您也别担心,武王城不收农税,只收个人所得税,就是百姓做买卖、经营或从事什么其他工作赚的钱,税率也很低,是分档的,最低只有百分之五……就是半成,最高不超过三成!而且不需要服役,也没有任何强制征兵政策,政府出面所有的招募不仅都是自愿,还都是明码标价、给银子的……”

玉皇大帝碎碎念个不停,团队频道里众玩家聊得也很欢——

皇竹草震惊地感叹:“哇!咱们社邑规定的这么详细吗!?好牛啊!我从来没注意过呢!”

灌汤包但是知道一些细节,说:“治理一座城嘛!正常的啦!而且咱们那现在说实话,NPC也不少呢!上回从福禄寿那边买了一大批,咱们社长临时加了好几个夜校才排完扫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