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54(1 / 2)

夫妻俩搬回去住,只是不好意思提。

翠玉和厨娘准备好了饭菜,刘举人还去外面打了酒,看到夫妻俩进门,他乐得见牙不见眼。

自从女儿出嫁,刘举人听了不少酸话。但他1点都不生气,反而还很高兴。

不招人妒是庸才。

别人嫉妒他,恰恰证明他这个女婿选好了。

“斯年,今天可要好好跟我喝两杯。”

刘玉宜不赞同:“爹,我们还得回去呢。”

只一句话,刘举人笑容都僵了僵。

刘玉宜看父亲神情,笑道:“夫君跟我商量过,咱们新婚过后,两边轮流住。”

刘举人本来还不好提,没想到女婿主动提了,刚才在那点失落瞬间就没了,他欢欢喜喜倒酒。

“那就少喝点,你要是喝醉,还不是我女儿照顾。”

这边其乐融融,周举人从外面路过,听到里面热闹的动静,还主动敲门。

刘举人以前就觉得家里的人气少,不光是家里住的人少,还因为来往的亲戚友人不多,显得屋子冷清。看见周举人在门口,他热情地把人请了进来。

周举人对待顾秋实再没有原先的漠视,当然了,他自认为是长辈,也没有太客气。两杯酒下肚,忍不住又开始苦口婆心地劝:“你是案首,还是很有希望在今年考中,算算时间,距离乡试还有三个多月,接下来你不能再耽误时间,最好是搬到你岳父家里来住,让他好生指点你一番。还有,你那话本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写了,等考完了乡试再说。反正你现在也不会为了生计发愁……”

但是要考的四书五经顾秋实早已背会,事实上,乡试与府试完全不同。

虽然都是选拔人才,但考秀才时会考多年积累和各种释义,看看学子是否明白其意。

而乡试会更复杂一些,但凡考中举人,就可以捐官入仕,而乡试在前者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学子对于民生百态的政论的看法和理解,若是对水利或者是修路有独特的见解,只要说的够深入,多半能中。

顾秋实对于能考中举人这事还是很有信心,确实是要研究一下文章,但……完全不需要如周举人一般对此如临大敌。

当然了,也不能说周举人是错的。从根子上讲,周举人也是好意。

顾秋实随口答应了下来……周举人在杨家住了一段时间,他知道此人特别倔强。先答应下来,回头日子怎么过,周举人又不会一直守在旁边盯着。

半下午的时候,夫妻俩坐上马车往回走。

刘玉宜在回去的路上有些伤感,主要是不放心父亲一个人住。顾秋实安慰了几句,暗暗打定主意过几天就搬过去住。

回到家里,杨家夫妻急忙迎了出来。

刘举人准备了一些回礼,杨氏看到后,心里欢喜不已。

这证明刘家对儿子很满意呀。

儿子要考乡试,若是能得刘举人多指点几句,说不定这一次就中了。

人都是有点贪心的,杨氏也一样。理智告诉她小儿子被耽误了几年,能够考中秀才已经是运气好,得了案首正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但私心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还能更进一步。

顾秋实回到了后院,杨承运过来了。

过完年后,周举人就再也没来杨家长住,杨承运也得已有了几分喘息之机。当然了,杨承运身上背负着全家包括岳父的期望,他并不敢懈怠,加上他本身就是个勤快的人,也就是每日比原来多出去走几圈而已。

“二弟,如何?”

顾秋实喝了点酒,但没喝醉:“挺好 ,刚才周伯父也来了,我走的时候,俩人还在喝呢。”

杨承运没有问岳父有没有嘱咐自己用功,想也知道肯定说了的。弟弟不提,他也懒得问。

顾秋实在院子里和他聊了几句,忽然察觉到不对,不见杨承欢的人……按理来说,新人第一趟回门,家里人都该出来问一问才对。

更何况,他们兄妹俩感情不错,杨承欢如果在家,没道理到现在还不出来。

“三妹呢?”

杨承运也习惯了妹妹经常往外跑:“你走后不久就得了消息,说是书肆掌柜找找她有事商量。前两天她才新交了一个话本,应该是为了商量酬劳的事。”

顾秋实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以防万一,他准备去接一接。

杨承运见弟弟如此,一颗心也提了起来:“等等,我换套衣裳,跟你一起去。”

兄弟两人出门,一路往书肆去,在路上没有碰见人,书肆里也不见她的人影。

值得一提的是,杨承欢一开始去的那家书肆价钱还算公道,所以顾秋实写了话本卖的也是他家。但是,就在前几天,另一个书生肆的伙计接连三天上门来,想要截胡了杨承欢的话本。

后一家给的价钱要高,加上同样是城里做了许多年生意的老铺子,杨承欢就想着去试一试……不赚白不赚嘛。

后面两个话本果然给了挺高的价钱,杨承欢拿到了酬劳,还给顾秋实买了块鸳鸯玉佩贺他新婚之喜。

顾秋实没有看到人,立刻跑到门口问伙计:“今天我妹妹来了吗?”

伙计和他有过两面之缘,点头道:“来过,不过很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