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村里的头变化—小学(2 / 2)

“刘老师,咱们学校能有今天,要感谢你们父子的努力付出。”周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刘竟斋谦虚地回应道:“周校长,我们都是刘家庄的一员,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感到敬佩。

周校长颇为自豪地说道:“咱们刘家庄小学,能在全区挂上号是有原因的;不说别的,就这教学条件,就是区里的大多数学校是比不上的。更可况与其他的农村小学比了,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存在”。

他这话不假,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学校大部分校舍是石窑洞,有部分是砖木结构平房,还有的是利用过去旧庙宇改建而成。

一般都是土炕,上面铺有苇席,学生自带炕桌,习炕而坐,非常简陋,个别好的学校配备一些课桌和凳子。

这时侯大部分村里没有通电,晚上学生上课和教师备课都是用的煤油灯,后来用上了带罩的灯具,人称“洋灯”,照明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这个年代农村小学校,虽校舍简陋,生活条件差,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值得敬佩。

农村里的小学教育风清气正,尊师重教在农村蔚然成风。这时村校关系、家长和老师关系、学生和老师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

学校有困难,村里来帮忙,村里有事情,老师主动来。逢年过节,村民经常请老师到家作客。

村民写对联、娶儿聘妇、给孩子起名子都要请老师帮忙,老师在老百姓当中是最受尊重的人。

老师们视学生为亲人,教的认真,百教不厌,生怕教不会,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友情关系。

刘之野笑着问:“周校长,咱们学校的师生住宿问题、吃饭问题都安排得如何?”

周校长笑着说:“我们的教职工都有宿舍,有单人宿舍,也有带家属的宿舍,住宿条件相当不错。吃饭的话,学校有食堂,提供一日三餐。”

“另外,还要感谢村里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的吃食上还挺丰富,这比城里的一些学校吃的好多了。”

刘之野点点头,在这方面也有他的一些功劳。

之前他就定期向小学提供一些海产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个月总能让小孩子们尝到一两回的海鲜。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个月能吃到海鲜,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这学校,可都是他的子侄后辈,也是他未来的子弟兵,刘家庄的未来。

在刘之野有能力的情况下,他当然会选择去照顾这些孩子们。更何况,他穷得只剩下钱了,而且也是一个善良和慷慨的人。

一旁的刘竟斋是越听越欢喜,眼前展现的正是他向往的教学环境。

这里有着勤敏向学的悠悠学子,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也有青山绿水的壮丽风景环绕四周,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还有淳朴可亲的父老乡亲,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让他随时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闲暇时,他可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晚来时,他可以读书品茶,享受宁静的夜晚,与书香为伴,与茶韵为友。

他心想若是回乡度过余生,那他此生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