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行于海河之畔,忽感天地之浩瀚,可养吾浩然之气。 游于河畔山边,与天地蚍蜉相伴,悠悠哉不知所归。 偶遇海河边一牧童,年十岁,甚聪慧,对答之,颇有灵性。 教习之,尝举一反三,悟性惊人,甚得吾心,吾欲收其入门,然兮,以秘法测其根骨,无一点明心,甚憾之。 随坦言所告,童豁达,不以为意,告曰自愿随吾之左右,行走江湖。 吾身怀使命,十动然拒,不忍其与家人分别,但见其对武学之热爱,且心性甚为上等,虽年少,目光湛然,颇具侠义之气,志向高远。 吾不忍白玉蒙瑕,故赠其自创自创功法卷三。 其一,名为顺势;其二曰为合势;其三曰为离势。 这功法乃吾等观天下风云之变化,心中聊有所感后偶有所得,非根本心法,亦非招式,仅为武学意境之所居。 因其与本宗根本心法颇有冲突,故吾也未曾习,只顺其自然推演出其发展变化。 不同人习之,应可得不同之感悟,至少可修行至明神境。 若是有缘、有才、亦可将其推向更高之境界,且该意境中正平和,浩然坦荡,若于此修行至尽头,无前路,可自行散功,不伤根本。 吾将此法赠予此童,并嘱咐其若有出,必行侠仗义,匡扶百姓! 后吾归宗,再未有缘相见。’ 这是李星在百多年前的故纸堆中,翻出了某一任前辈所留下的游记中颇为切合的消息。 李星从150年的游记开始翻起,耐耐心心逐字逐句的追索,才终于在纸缝中留下此痕迹。 没想到这离天道人的启蒙和根源,居然发自明镜宗的第31任宗主,只是当时他还仅仅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明镜宗弟子,在巡游江湖仗剑天下,与离天道人吴道明的相遇,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但也许是那吴道明的惊才艳艳,这才让宗主念念不忘,将此渊源留诸笔端,而后其记载中便再无关于离天道人的相关叙述。 李星将其单独摘录在一旁,心中却怀有侥幸般的,又仔细翻阅了这位前辈宗主留下的其他书籍,但均未找到他所授出的自创三卷功法。 可能这位宗主前辈将其赐予这吴道明后便不再将这功法视作自己的原创,所以也傲慢地未将其收留在宗内,又或是这位前辈甚觉得此功法缺陷甚大,仅仅是游戏之感,并不足以纳入此藏书阁供弟子学习,故未进行收录。 虽然有些遗憾,但是李星还是将此事默默记下,决定之后去问问宗主,没准宗主会知道这些前辈们的遗留之物所在之处! 没准可以不用去掺和那离天道人之事,也能够有所收获! 日升日落,李星已经翻阅了数天的书籍,他如饥似渴的沉迷于此,在功法招式和江湖秘闻之中反复游走,甚至一刻都不愿意离开。 只有海棠时不时地端来宗内的食物,投喂李星,擦拭他的身体,为他带来换洗的衣物,让李星节省了不少时间! 李星两耳不闻窗外事,继续翻阅起前后数十年的前辈们的记载。 终于还是有所发现。 ‘道历1018年,沿海河巡游至三川交汇之地,忽闻有群匪作乱,勾结异族,糜烂千里。 五城合力,皆未能尽全功,本人曾潜入山寨细细观之,实应山川雄奇,山寨依山势而建易守难攻,山上水脉充裕,粮草积蓄无算,数千匪兵把守雄关,兵器擂石无一有缺,戒备森严,非人力所能敌。 更者山上六位匪首皆为显神境高手,杀人无算,甚是凶残。 本人欲行侠仗义替天行道,还周边五城百姓一片清朗。 当即奔走于五城之间,痛陈利害,欲聚五城之甲士,讨伐山贼。 然五城守备各怀鬼胎,且畏贼军势大,不欲全力以赴。 本人辛苦游走1年,仅得500甲士之助,且兵器不全,以此之力讨匪,无异于以卵击石。 本人无可奈何,只得利用上宗身份,号召海河道武林同盟共讨这三川之匪。 江湖同道云集响应,擂鼓喧天,气势盎然。 然有无耻鼠辈无视道义,反戈一击,出卖我等义士,再者匪徒守卫之森严,寨门紧闭,不可正面破之,至三番五次讨伐皆落个折兵损将未得寸进。 劳民伤财,令诸城失落,更引得匪徒出山,逐个击破,让五城百姓生活更加艰难,五城抵抗之心逐渐崩溃。 值此危难之际,有一侠士提议派遣精锐,越险峰,走猿道,潜至匪寨核心,擒贼先擒王! 本人闻之大喜,立生死状,得义士十八人,皆歃血为盟,势要一战而尽全功! 首义之人,有勇有谋,指点江山智计百出,且愿身先士卒不落人后。本人观其功力,不过明镜巅峰,但却意气凛然,侠情义骨。 本人问其姓名,侠士自曰离天道人,为此方水土所养,愿还身青山。 众人皆喏,知此行九死一生,但无人面怀惧色,皆言为苍生计,何惧此身!’ 看这个写法,文字意气风发,龙飞凤舞的感觉,再加上立了生死状又能活着写下这些文字,看起来这位前辈一行很显然是成功了! 十八位江湖高手,饮下了歃血为盟的烈酒后,放声高歌,然后舍生取义悍不畏死地趁夜色偷偷摸摸地来到了匪寨,在数千名悍匪之中,强行围杀6位显神境的匪首,一战而天下惊! 当真让人向往! 李星如同饮下了一壶烈酒,被这样的意气所勾起了情怀,忍不住继续翻阅了起来。 ‘血战整夜,山崖崩裂,雄关尽毁,匪首尽皆伏诛,后燃起烽火,引甲士入寨,匪众见不可敌
64、纸上江湖(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