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神童射柳(2 / 4)

晚明风华 戈昔 2889 字 1个月前

庄姝和唐蓉登上马车,铃铛叮铛,沿着溧水之阳,不一时就去的远了。

又是一个时辰后,眼见黄昏,朱寅等人这才上岸,去河边洗脚。

宁采薇等女子,也都从桑林出来。

一群寒门士子,一起坐在河边,将沾满淤泥的双脚浸入清凉的溧水,或者解开头发,垂入清波。

众人都是劳作之后的充实和松弛,如释重负。

溧水之中,一艘乌篷船撸声如诉,塞舟中流,

韩尚忍不住吟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朱寅不禁吟道:

渺渺兮溧水,澹澹兮青山。

粲粲兮夕阳,袅袅兮炊烟。

兮归客,寂寂兮行船。

谦谦兮君子,悠悠兮华年。

第二天大早,朱寅率人来到水滨,在溧水之阳举行射柳之戏。

河边有一处河岸之上,有数十丈的长的柳林,都是绿荫森森的老柳,刚好用作射柳之戏的场地。

前来参加的人,不仅有朱家人,还有宣社士子,附近村民丶朱家佃户。而且人人携雄黄酒,戴艾草冠,挂艾草虎。

就算贫寒的佃户女子,也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

虽然是第一次在溧水之阳举办射柳,可河滨之上足有千馀人,非常热闹。

可见朱寅在本乡已经有了不小的声望,

因为人多,甚至还吸引了小商小贩。

河边柳林之中,早已经布置了拳头大的艾草小球,里面装着碎银子或者铜钱,悬挂在柳枝之上。

这数百个艾草编织的小绣球中,最多的装着一两,最少的只有十文铜钱,由远及近的悬挂,平均装着二钱银子。

这些就是射柳之戏的彩头了。

光是这些彩头,宁采薇就花了好几十两银子呢。真是个大方贤惠的当家娘子围绕着柳林的河堤上下,还摆放了很多的竹席,上面是免费的茶水丶粽子丶

绿豆汤丶雄黄酒·—

河堤之下,搭建了一座高台,上面摆着香炉,祭品,河灯等物,是准备用来祭祀屈原的。

隐隐的,还能听到上游和下游举办端午龙舟的喧闹声。

官道很多行人,甚至路过的官员丶商人,都被这里的热闹吸引l,纷纷驻足观看,探听究竟。

得知是射柳和祭屈,都不禁感到惊讶。

于是,柳林内外的人越来越多。

不知何时,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也被此地的人群吸引l,下了官道,停留在柳林之外。

马车虽然普通,可马车周围跟着几个佩刀随从。

马车掀开车帘,走出来一个气度儒雅丶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他手持一卷书,语气温和问一个老者道:

「老丈,此间作甚?」

那乡间老者见这男人看着像个官人,不敢怠慢的行礼道:

「回先生问话,这是本乡大户朱小庄主,在举行端午射柳,很多国子监的读书相公都来参加了。」

「?」那中年男子听到「国子监」三字,不禁长眉一扬,随即带人进入柳林,果然看到柳林之中,很多人还真是士子。

他顿时来了兴趣,乾脆坐在仆人搬来的马扎上,老神在在的看热闹。

他很想看看,这射柳到底有什麽名堂,为何连国子监的学生们也来凑热闹。

柳林之中,也设置好了坐席,一张张的铺在地上。朱寅等人跌坐在席子上,

大多数都是身穿箭衣,头戴营帽。

箭衣营帽,是国子监学生和官员在举行射礼之时,使用的专服。

作为监生,都有这种箭衣,只是几乎不用,或不是用来练习射箭。

实际上,国子监学生在明初,是必须要学习骑射的。

南雍有专门的「小教场」,就是学生练习骑射武艺丶举办射礼的场地。

可惜明初之后,文官执政,武士没落。就连国子监的尚武精神,也荡然一空虽然因为祖制的原因,制度上射礼仍在,但实际上不举办丶不重视丶不考核丶不提倡,名存实亡也。

至此,骑射传统被废弃,士子唯知读书。

朱寅进入国子监大半年了,既没有被组织过种国子监的菜园,也没有被组织过在小教场射箭。

就好像,国子监从来没有农事和射箭这两回事。

所以,朱寅以社主之名义,组织宣社成员参加溧水射柳,众人都是既新鲜,

又感慨。

他们可是很少摸过弓箭啊。

如今大明很多士子,视射箭为武夫之举,不屑为之(或不能为之)。

却因手无缚鸡之力而沾沾自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士人以赢弱丶白瘦为美。所谓「盈盈太瘦生」,居然成为审美时尚。

强健阳刚居然被扭曲矮化为「粗俗丶野蛮丶鄙陋」。

在朱寅看来,大明女子缠足固然是病态,而士子追求文弱白瘦,不也是病态?

朝堂和地方衙门,都被这些「白瘦弱」的文官把持,大明也就成了病态。

宣社的宗旨之一,就是恢复尚武之风,重建男子阳刚强健的审美,当然要藉机组织射礼。

到了辰时一刻,鼓声一响,顿时一副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