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明祥瑞(1 / 4)

晚明风华 戈昔 2859 字 17天前

第177章 大明祥瑞

「稚虎真是解元!」众人看着朱寅,满是震惊和羡慕。

刘生对小自己十岁的朱寅拱手行礼道:「稚虎兄!报喜的公差此时必然已到了贵府!还请回去接喜报啊!」

直到此时,朱寅才相信自己真是解元。

这实在是·—-意外之喜!

惊喜之馀,也有些疑惑。

他的考后感觉很好。不但知道最重要的首题考的是中庸,第二场的策略和史论更是强项,肯定是出彩的。

但他之前也只是有信心中举而已,估计名次比较靠后。就是这个预期,还是考虑了监生是皿卷,录取率高。

毕竟这是录取率极低的秋闹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没有实力?

他穿越到明朝不满两年,虽然有庄廷谏指点丶沈一贯教导,可学习八股文也就一年多工夫。

就算他本来就很熟悉经史子集,真实年纪三十了,却也不敢想像能中解元。

还是南直隶的解元!

朱寅有自知之明,他的八股文火候是到了,但肯定不是最好的,怎麽能中解元呢?就是第二丶第三名他都不敢想。

所以前三名没有公布时,之前的名单没有他,他就下意识的认为自己落榜了,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是前三名。

宁采薇也是这麽想的。

虽然小老虎自我感觉良好,可乡试考的是文章,那是主观题啊,又没有标准答案,上下限比较模糊,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到成绩,怎麽敢说一定能中?

谁知道,小老虎居然是解元!

可是,小老虎怎麽能成为解元呢?宁采薇很是不解。

不是说南直隶的解元,含金量最高吗?

难道小老虎低估了自己?

宁采薇不知道的是,朱寅这次能得解元,除了本身文章拿的出手(无可挑剔)之外,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运气起码占一半。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了。

后世回头再看,万历十六年的戊子科应天乡试(南直隶),其实是比较弱的一科。

没有出现万历十年顾宪成(解元)丶万历十三年周继昌(解元)这样的牛人。

董其昌丶徐光启这科又去北京顺天府考了,不在南京。

而顾起元这样的实力派,又醉心金石,没有专心科举,这次其实没有发力。

应天乡试的举人一向很强。可是这一科的应天乡试,考生阵容相对较弱。

当然,还有宁采薇不知道的原因。

刘生继续说道:「稚虎兄不知,乔道长(巡按御史)出贡院时,说你是国家祥瑞啊。自古以来,并无十一岁的解元!」

「大宗伯(礼部尚书)说,千古神童出世,天下要大治了。」

国家祥瑞!

还是出自巡按御史和礼部尚书之口,这是什麽分量?

众人包括同样高中的郝运来,都是不知道说什麽好了。

惊羡丶嫉妒丶拜服---五味杂陈,难以尽言。

朱寅的政治嗅觉何等敏感?他从乔壁星和王弘海的话中,立刻噢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政治动机!

什麽国家祥瑞,什麽千古神童出而天下大治?肯定有目的!

乔壁星丶王弘诲丶主考官刘元震等清流派大臣,在藉此做文章!

他们想干什麽?

乡试录取不录取主要看的是首场文章,考官的操作性不大。可名次怎麽定,

考官就有很大操作空间了。

书法丶策论丶史论丶诗赋这四项对于取中的影响不大,可对于排名次的影响却很大。

自己的经义虽然不是最好,可是自己其他方面堪称惊艳了。就说他的书法,

在徐渭的指点下突飞猛进,考生中已属一流。

而且乔壁星很欣赏自己,他文是监试官,参与阅卷和定名次。

主考官刘元震丶王祖嫡虽然不认识自己,可他们都是清流派大臣,而眼下国本之争愈演愈烈,年已七岁的皇长子,至今还没有出阁读书。

拜金帝的推脱理由只有一个:皇长子年幼,还早。

大臣劝了一次又一次都没用,反正就是「年幼」。

那麽乔壁星丶刘元震等人的意图就呼之欲出了。

陛下啊陛下,皇长子七岁还没有出阁读书,可天下已经有了十一岁的解元!

陛下,百姓的儿子十一岁中解元,你的儿子七岁还没有读书,你不惭愧吗?

朱寅十一岁能中解元,皇长子难道就不能当太子吗?还年幼?还早吗?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很是无语。

这些大臣太鸡贼了。居然拿自己的神童身份做起了文章,让自己成为国本之争的箭,射向拜金帝和郑贵妃!

自己神童的名气越大,就越是让以年幼为名拒绝立皇长子为储的皇帝感到尴尬。

于是,他们乾脆藉机造势,说自己是国家祥瑞,千古神童。

当然,他们这一层用意很是隐晦,一般人也想不到这点。

自古以来,神童的确被视为一种祥瑞。可问题是眼下关系到国本之争,实在是敏感时期,自己作为祥瑞出现在大明政坛,利益极大,风险也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