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br>
如此一来,过去十几年来的海运主力其实都是内陆官兵。

如果说海上风浪是天灾,造成海运伤亡数字颇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造成的。

此中实情,朱元璋明白,所以他曾经想过停止海运。

朱棡去调查水师情况时,分析出这一层的伤亡原因吗?如果说分析不出是傻,但想到了又怎么敢说呢?

毕竟,近年来朱元璋的脾气真的不和善。

这种原因往深了诠释,不等于说父皇对底层官兵的性命视若无睹。

眼下,朱棣竟然直言不讳地讲出来了!

其余十二个兄弟都被吓了一跳,大气不敢喘,竖着耳朵就等朱元璋发飙。

“呵!”

朱元璋冷声道,“朱棣,你倒是越活越诚实了。”

直呼其名了!

生气了,绝对是生气了!

朱棣没在怕的。永乐帝就连朱元璋最忌讳的造反都做了,如今他装成乖乖儿子听老爹话的话,还会有谁信?

不如表现得敢作敢为,但表现得坦诚不等于蠢。

“儿臣如今能直面海运中暗藏的危机,全凭父皇十几年的苦心庇护。”

朱棣缓缓道来,“父皇将方国珍手下海运势力收归大明所有,令其彻底衷心于朱家,而融合最需要的是时间。从洪武初年一步步走到今天,假以时日,那些人就成了可用之才。儿臣无不感念父爱如山。”

简单说来,洪武初年大明刚刚建国,地方势力归顺后,旧部的可信度不高,但时间会让一切发生变化。

这些年,威望甚大的功勋武将或是自然老死了,或是半途被朱元璋给废了。

经过一番权力更迭,等到永乐帝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来不可用的官兵已经变得可用。

至于朱元璋最初打压方国珍等旧部时,有没有主观上想过让那些底层官兵有一天被继任者所用,让他们出使西洋?

水镜没出现前朱元璋想让朱允炆继位,朱允炆会搞七下西洋吗?可能性很低。那也就不存在皇爷爷帮孙子安排得

如此长远。

有的事,看破不说破。

朱棣很懂什么话不该讲。

“哼!”

朱元璋冷哼出声,似乎没被这番话安抚到。

他又说,“厚往薄来是朝贡规矩。去往西洋耗费颇大,又当怎么说?”

此问一出,朱棣正欲对答,却被老爹瞪了一眼。

“你给朕安静一会。”

朱元璋没给朱棣发言机会,看向了其他儿子,“你们呢?有谁想说点什么吗?”

没人立即出声。

殿内气氛越发压抑,朱元璋的脸色也越发阴沉。

朱棡觉得朱棣这次恐怕要栽。

有的实情绝对说不得,必须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朱棣刚刚讲出的那部分已然是在老虎头上拔毛,惹怒了朱元璋。

此时,宁王朱权开口了。

“有关下西洋能获得哪些钱财上的利益,儿臣私以为不必太担忧亏损。大明对藩属国,厚往薄来是事实,可后来还跟了一句——互市交易。贡与市相伴而生,不可能在钱财上只出不进。”

大明的好东西能高价卖出去,对方还不觉得贵。藩属国会用香料、胡椒等在大明卖高价的物品来换。

当然肯定有人反对,因为会触碰一些人的利益。

互市交易具体如何定价,所赚的钱财是入国库或是入皇帝的内帑,其中怎么分配平衡,那些又是后话了。

这番分析不是多么深奥的学问,只看有没有人敢顶着朱元璋给的压力说出来。

朱权说完,寂静仍在蔓延。

朱棣却知道气氛轻松了一些。

他看向朱元璋,见老爹没有再封他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比起赚钱多少,先要处理的是海盗。陈祖义此贼盘踞西洋十几年,对他的高价悬赏不停,至今却没人将其擒获。如果大明使团出行,此贼是一大隐患。务必要一举拿下,让西洋诸国叹服大明军威。”

这话讲完,安静的气氛又维持了好一会。

朱元璋却突然变了脸,阴沉表情一扫而空。

他转向了朱棡,“老三,你都听到了吧。你提出的出洋弊端,其实能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接下去你就仔细斟

酌如何妥当处理出洋问题。”

朱棡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满眼的不可思议。

这是什么意思?父皇其实是支持出海的?本以为自己的奏折是顺应了父皇海禁策略,哪里想到结果南辕北辙